● 本報記者 羅京

2月6日,明牌珠寶因跨界投建光伏電池片收到深交所關注函。深交所要求公司論述進行本次大額投資的可行性,是否存在迎合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並請獨立董事發表覈查意見。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已有獸藥、玩具、乳業、養殖、紡織等領域企業宣佈跨界“追光”後收到交易所關注函。業內人士表示,技術是光伏行業競爭壁壘中的關鍵因素,需理性看待跨界“追光”行爲。

多家公司佈局光伏產業

兔年伊始,明牌珠寶、綠康生化皇氏集團等上市公司宣佈跨界佈局光伏產業。

明牌珠寶2月3日晚披露,公司與紹興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擬在柯橋經開區管委會管理區域內投資建設日月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項目。

根據協議,該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10GW產能的TOPCon技術電池片,二期建設6GW產能的TOPCon技術電池片及4GW產能的HJT技術電池片,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

資料顯示,明牌珠寶主要從事中高檔貴金屬和寶石首飾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核心業務是對“明”牌珠寶品牌的連鎖經營管理。目前,公司在全國各主要區域擁有近千家門店,並通過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開設了網絡營銷渠道。

無獨有偶,1月30日晚,綠康生化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綠康海寧擬在海寧市黃灣鎮建設年產8億平方米光伏膠膜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項目分兩期進行,一期二年完成40條生產線,達產後預計年銷售40億元;二期完成60條生產線建設,達產後年新增銷售60億元。

據綠康生化2022年半年報,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微生物發酵行業,公司及主要控股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動保系列、植保系列、食品添加劑系列、熱電服務等,主要產品包括獸藥原料藥、生物農藥、生物防腐劑納他黴素等。

主營乳業的皇氏集團在1月31日披露,控股子公司皇氏農光互補與黑晶光電簽署了《新一代太陽能電池:鈣鈦礦/晶硅疊層技術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TOPCon/鈣鈦礦疊層電池產品技術的研發、生產及產品應用,協議有效期自簽訂之日起兩年。

交易所火速問詢

上市公司跨界“追光”引發交易所的高度關注,明牌珠寶、綠康生化均在公告後收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

從問詢內容上看,深交所對兩家公司貨幣資金餘額與擬投入金額差異巨大表示關注。2022年三季報顯示,明牌珠寶、綠康生化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爲11.07億元、0.35億元,而項目擬投入金額分別爲100億元、60億元。

深交所還要求兩家公司論述進行本次大額投資的可行性,包括但不限於是否具備相應資質、人才及技術儲備、市場資源等,是否存在迎合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並請獨立董事發表覈查意見。

另外,由於綠康生化股價於1月30日漲停,而綠康生化曾於1月5日披露股東減持計劃,深交所要求其說明減持計劃人員是否知悉本次投資事項,公司是否存在配合監事及高層減持的情形。

深交所要求明牌珠寶具體說明此前媒體報道“關於日月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的項目建設情況”中光伏項目的相關方是否與公司控股股東浙江日月首飾集團有限公司或公司子公司存在關聯關係。

兩家公司近日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明牌珠寶預計2022年歸母淨利潤虧損0.95億元-1.4億元,同比下降169.36%-202.21%;綠康生化預計2022年歸母淨利潤虧損0.93億元-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0.67億元-1.04億元。

理性看待跨界謀轉型

記者梳理發現,去年以來,皇氏集團、正邦科技、沐邦高科、江蘇陽光、金剛光伏等上市公司在宣佈跨界佈局光伏後收到了交易所關注函,這些企業主營業務涉及乳業、養殖、玩具、紡織、特種玻璃等領域。

多家公司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歸母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正邦科技預虧110億元-130億元,比上年同期減虧31.82億元-78.19億元;沐邦高科預虧1.78億元-2.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0.40億元-0.80億元;金剛光伏預虧2.10億元-2.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虧0.09億元-0.88億元。

沐邦高科表示,玩具行業競爭激烈,加之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國內益智玩具市場需求持續萎靡,玩具業務銷售收入降幅較大;同時,2022年是公司主營業務轉型之年,報告期內公司光伏業務營業收入佔比已超七成,目前正在努力打造硅料(硅提純)、硅片、電池片產業體系。

在沐邦高科回覆上交所問詢函中,公司表示,進入TOPCon光伏電池項目就是爲了抓住轉型期的商機和發展紅利,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於2022年5月完成對豪安能源的重大資產重組,正式進入光伏硅片行業,投資新建電池項目能與豪安能源現有硅片產品形成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協同效應,提升公司業務實力和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沐邦高科曾在公告中透露,公司目前未從事光伏電池業務,亦無TOPCon光伏電池生產技術儲備,尚無TOPCon電池人才團隊,正在積極聯絡引進相關領域人才,可能存在人才引進不達預期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技術是光伏行業競爭壁壘中的關鍵因素,需理性看待跨界“追光”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