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全

近日,某視頻平臺“1元會員”退費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在該平臺首頁彈出的“首月1元”彈窗廣告上,有一行小字說明“首月1元/月,後11個月12元/月”,直到點開充值詳情頁面後,才能看到“開通未達12個月,按25元/月繳補差價”的字樣。不少消費者反映,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過“被自動續費”的經歷,有人想試用卻被自動續費,有人想取消訂閱操作卻發現步驟煩瑣。(2月8日《法治日報》)

隨着移動網絡的普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App進入人們的生活,只要成爲App會員,消費者即可享受到商家宣稱的持續意外收益。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商家許諾的意外收益,卻充斥着自動續費的“連環計”。顯然,如何破解App自動續費“連環計”,已是一道必答的監管課題。

作爲一種定價策略,商家如果事前對自動續費進行了充分告知,並無不妥。然而,在既不充分告知、又不以醒目標識提醒消費者注意的情況下,商家“步步爲營”地誘導消費者自動續費,就是變相強制後者訂閱自動續費服務。商家此舉不僅僭越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商法和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底線,也違反了民法典中的誠實信用、公平和意思自治等原則,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知情權,必須“零容忍”。

App自動續費“連環計”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些年,國家對坑害消費者的App不斷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對App消費中的諸多陷阱進行了嚴格規範。2022年年底,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領域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從嚴整治應用程序設置卸載障礙、強制自動續費等嚴重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爲。不過,即便如此,App自動續費的“連環計”並未得到徹底遏制,凸顯了治理的艱難。

實踐證明,破解App自動續費“連環計”,僅在立法環節強化監管還不夠。這其中最爲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商家給App設置自動續費“連環計”違法成本低廉,而消費者維權卻舉步維艱,尤其是面對跨地域維權、地方政府跨地域性監管沒有具體辦法的窘境,不少消費者即使知道自己“被自動續費”,也只能無奈地選擇放棄,由此導致法律的威懾效果不佳。

在法律已經相對完善的情形下,以精準監管破解App自動續費“連環計”是必然選擇。對此,監管部門不能機械執法,而應創新性地推出一攬子具體監管舉措。比如,針對商家只在一級頁面顯著表明吸引用戶訂閱會員服務而不在二級、三級頁面設置標明退訂入口的行爲,可從立法層面出臺更具體的標準、規範,進一步明確“顯著”方式。此外,監管部門還應加大處罰力度,對於一些知名的、常見的App在自動續費方面存在的違規問題,可以進行處罰、公開通報,大幅提高其違法成本。

針對消費者維權難的問題,監管部門應爲消費者構建更爲快捷便利的舉報、投訴和處理長效機制,切實降低維權成本,激發消費者主動維權的信心和勇氣。唯有如此,才能對App自動續費“連環計”實現精準監管,才能給不法商家套牢法治“緊箍”,倒逼其主動把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責任扛在肩上,自覺形成對法律和市場規則的尊崇與敬畏。供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