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豬牛羊雞鴨魚,一直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最常食用的肉類。近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肉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白羽肉鴨苗價格一路“狂飆”。2月6日,山東種鴨聯盟鴨苗報價爲7元/羽,是1月初報價的3.5倍,2月8日,鴨苗價格則回落到6.6元/羽。

市場的突然向好,也引來了一批投資者的目光,在生豬產能過剩、價格一路下跌的背景下,白羽肉鴨(以下簡稱“白鴨”)會是下一個農牧業投資風口嗎?

三年虧損換來的“高價”

與鴨苗價格飛漲對應,大鴨的價格也大幅提升。根據惠州市柏聚源農牧有限公司每日收購白鴨的報價,2月8日,7.3-7.79斤/只和7-7.29斤/只的白鴨採購價,分別爲6.8元/斤和6.7元/斤,這個價格在1月1日分別是4.2元/斤和4.1元/斤。

爲何短期內價格上漲如此之多?山東畜牧協會種鴨聯盟理事長、山東臨朐昌盛禽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是行業過去三年虧損才換來的“高價”。

“2018-2019年,白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好行情,行業內當時進行了大規模擴產,還有一部分外行業資本的無序進入,導致了2020年的白鴨產量嚴重過剩,疊加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雙重打擊造成了鴨苗產量也嚴重過剩,很多企業在過去三年陸續倒閉,或是負債累累。”劉長勝解釋道,經過三年低谷,白鴨產能迅速下降至三年前的一半,這纔在疫情放開的今天,達到了高價的運行。

惠州市勝寶畜牧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汪玲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回憶稱,三年前白鴨的收購價僅1.6元/斤。

劉長勝提到的產量變化,在數據上有明確的體現。

根據特種養殖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白羽肉鴨產業生產現狀與展望》,我國白羽肉鴨祖代存欄量在2012-2018年一直維持在2500-3400單元的範圍內,在2019年上升至4300單元、同比增長68.6%後,2020-2021年又先後攀升至5800單元和6400單元,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又下降至4982單元,較2021年6400單元的養殖規模縮減23%。

事實上,這種變動幅度較大的週期性波動並不單獨存在於白羽肉鴨行業,“蒜你狠”、豬週期……幾乎整個農牧行業都存在高價時一擁而上、低價後資本出逃的週期性波動。

“這主要是因爲我們還沒有建立能夠穩定農副產品供求關係的市場機制。”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由於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資本的助力,再加上不法商販藉機囤貨等,使價格的波動更容易發生,週期也更短。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需要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科學養殖。”

預計還將高位運行半年

就目前的行情,劉長勝認爲,白鴨鴨苗和大鴨的高價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儘管2022年下半年,白鴨市場出現過4個月左右的較好行情,但根據劉長勝的瞭解,98%以上的鴨苗產業從業者還沒有實現由虧轉盈,“預計到2023年上半年結束,最多有一半的企業可能會扭虧爲盈,這意味着三年半的時間,平均下來能實現完全盈利的,最多也只有一半的企業”。

劉長勝的回答透露出一個信號,目前場內企業並沒有太多資金進行較大規模的擴產。

汪玲同樣提出了養殖成本的問題,“如果按照品質好的飼料算,2.2斤料產一斤肉,一隻鴨子養到7.6斤需要飼料16.7斤。同時,養1000只鴨子需要管理水平,管理不好的話成活率也低”。按照現在145元/包(80斤)的飼料價格,7.6斤的鴨子大概能賣51.68元,其中飼料價便需要30.27元。

另一方面,即使場外介入的資本進行大規模擴產,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如果現在進行擴產,鴨苗行業週期比較長,從場地到種鴨投入,八個多月纔有產品出來。等到了這個時間,整體產量都起來了,好行情也趕不上,又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劉長勝舉了鴨苗的例子,“所以要告誡行業內部企業不要盲目擴產,外部從業人員更不要盲目進入,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市場份額,也很難做下去。”

汪玲則舉了大鴨的養殖週期,“白鴨從鴨苗到上市一般需要46天,賣的不及時也會虧錢”。

在高位價格具體還將運行多久,宋向清提出了半年左右的窗口期,“白鴨的養殖週期比較短,資本一旦進入的話,很容易就形成相當規模的供應。白羽肉鴨的高位運行預計可以持續半年到一年,一年以後,價格走低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

不建議盲目擴產、轉產

在白鴨養殖之外,白羽鴨副產品、分割品的價格也大幅上漲。ST華英市場部負責人表示,春節後肉鴨副產品“一天一個價,供不應求”,春節後鴨掌價格累計上漲超過3000元/噸,漲幅超過10%。益客食品認爲,今年鴨肉供應可能出現缺口,預計價格較好。

市場的突然向好,確實引來了一批投資者的目光。櫻桃谷相關負責人此前公開表示,目前公司父母代鴨苗4月的訂單已經排滿。

不過,劉長勝卻不建議入局,“行業切勿盲目擴產或轉向高利潤的鴨副產品,外行業也勿盲目進入”。

他解釋稱,目前鴨苗行情好,業內企業已開始擴產,但盲目轉產可能會造成巨大損失,因爲鴨苗行業本身就是高風險行業,週期也長,週期波動比較大。“2020-2022年,行業虧損嚴重,好多大、中、小企業倒閉。目前行情好、苗價高是嚴重虧損狀態下,企業倒閉和企業嚴重困難局面下被迫降產能而造成的。盲目擴產和無序進入具有相當大的風險。”

在企業端,汪玲同樣認爲,“這種局面就是吸引資本進場,進來肯定會被收割”。她表示,白鴨46天就上市,價格週期變動很快,基本兩個月多一點就變動一下,賣得不及時就會虧錢,年前很多養戶虧了不少。現在漲價主要是養戶虧不起了,肉鴨存欄量少,漲價就是吸引養戶進苗,等都養出來就又會掉價。

“從大量實踐案例來看,當某一種產品已經‘火爆’起來後,投資者再進入,很容易因爲‘滯後投資’而失敗,跟風投資帶來的虧損較多,不熟悉的領域跟風帶來的風險更大。”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曾任中國畜牧業學會常務理事,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白肉派和紅肉派也經常發生爭論,但肉食的多樣化、多層次消費是客觀的,市場需要決定了產業的存在形式及其規模。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陸珊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