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盧重光繪

RCEP給泰國果農擴大出口帶來新期盼。圖爲2022年5月5日,在泰國尖竹汶府一家榴蓮分揀工廠,工作人員在搬運榴蓮。 新華社發

“印太戰略”是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主要內容,該戰略的目的是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手段是繼續推廣美式價值觀,強化美國在亞太及歐洲的盟友與夥伴關係網絡,重構地區經濟供應鏈和價值鏈。該戰略企圖打造“亞太版北約”,本質上是一個製造分裂、煽動對抗、破壞和平的戰略,也註定會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企圖打造“亞太版北約”

當前,烏克蘭問題依然膠着,歐洲和平架構急需重塑,美國仍然將關注重點放在亞太地區,在亞太地區不斷推動“印太戰略”,挑事生亂,嚴重干擾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發展環境。拜登政府發佈的《美國印太戰略》對中國極盡抹黑,誣稱“中國對他國的脅迫和侵犯遍佈全球,尤其在印太最爲嚴重”。爲了應對“中國威脅”,美國要與盟友及夥伴加強合作特別是安全合作,共同建設一個所謂的自由、開放、更緊密、更繁榮、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印太地區。

爲此,美國“印太戰略”與北約相互勾連。“印太戰略”所涉及的夥伴早已包括美國在北約的主要盟友,日韓澳新等亞太四國參加北約峯會是美國推動北約亞太化的明證。除此以外,美國還在印太地區打造維護美國霸權的“五四三二”架構:“五”是指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該組織不僅進行深度情報共享,還以美式民主價值觀爲準繩,多次造謠干涉別國內政;“四”是指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四國共享價值觀,加強菜單式合作;“三”是指美英澳、美日澳、美日韓等三邊機制,在不同議題領域加強合作;“二”是指美國傳統的雙邊聯盟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重啓,美國極力推動“四國機制”不斷升級。2021年3月至今,四國已舉辦四次領導人峯會,會晤成果涉及軍事合作、經貿投資、技術競爭、全球治理等多領域議題。該機制打着建設“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旗號,堅持冷戰思維,是典型的“身體進入了21世紀,思想還處於冷戰時代”。目前看來,“四國機制”已與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多種安全架構相互對接,共同構成了美國多點狀、網絡化的聯盟體系,成爲美國在亞太地區維護霸權的重要機制。

製造亞太地區分裂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形成了有效的地區合作架構。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亞峯會、東盟峯會及東盟與地區國家舉辦的領導人峯會等多邊合作,逐步成爲地區國家處理亞太事務的主要機制。2022年初,由亞太15個國家歷經8年談判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爲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並最終實現亞太地區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推動的“印太戰略”非但沒有促進地區整合,反而爲地區各國合作製造了障礙。長期以來,亞太地區在實踐中形成了廣受認可的“東盟中心地位”,東盟更是所謂印太地區的重要節點,而特朗普政府顯然忽視東盟的重要性,多次缺席東亞峯會。拜登政府上臺後,兜售重回所謂多邊主義的論調,但卻借“印太經濟框架”分裂亞太地區,架空東盟在區域內的中心地位,並將作爲世界工廠的中國排除在外,企圖割裂中國與地區國家的經貿聯繫。作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理應爲推動亞太經濟合作與增長貢獻力量,但卻爲了一己私利,企圖裹挾盟友與夥伴重塑亞太地區經濟供應鏈和價值鏈,強行撕裂地區合作進程。美國顯然已成爲亞太地區合作最大的麻煩製造者。

煽動大國競爭對抗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在尋找對手或威脅,甚至臆造“威脅”,比如炮製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謊言。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特別是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打壓遏制便越發明顯。

2017年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誣稱,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等國的軍事發展是美國的首要威脅,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2019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進而指責稱,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擔憂是所謂自由與專制的世界秩序之間的戰略競爭,而中國正在通過軍事現代化、外交影響力和經濟脅迫重塑地區秩序。2022年白宮發佈新版“印太戰略”,進一步渲染“中國威脅”,誣稱印太地區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正尋求在印太地區建立勢力範圍。

事實上,中國從不謀求霸權,從未主動採取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方式改變地區安全現狀。反而是美國,在推動“印太戰略”過程中強化盟友與夥伴關係,以美式價值觀劃線,強行將亞太地區劃分爲兩大陣營,死抱零和思維,大搞“你輸我贏”,將矛頭直指中國。2021年1月,美國解密版“印太戰略”文件稱,美國要以自身爲中心打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深化美日澳三邊合作;爲印度提供外交、軍事和情報支持,幫助印度“解決”與中國的邊界爭端和水資源問題;協助日本自衛隊現代化,將日本打造爲印太地區安全支柱;鼓勵韓國在朝鮮半島之外的地區安全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提升臺灣應對中國大陸的非對稱戰略能力……可以說,美國將其亞太地區盟友與夥伴安排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在亞太地區煽動陣營對抗,進而維護美國的霸權優勢。

破壞地區和平發展

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都在反帝反殖民運動中獲得獨立,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主權與和平。然而美國置地區國家和人民要和平、謀發展的呼聲於不顧,推動美日印澳四國軍事戰略關係進一步升級,在中國周邊海域開展所謂航行自由行動,製造國家間矛盾、推高地區緊張態勢。

由美印兩國共同舉行的“馬拉巴爾”海軍聯合演習在過去幾年逐步吸收日本和澳大利亞正式參加,演習規模進一步擴大,演習內容進一步深化。如今,四國聯合反潛作戰是重要的訓練科目,誰是假想敵早已不言自明。在四國內部,軍事防務合作也在不斷強化。印度與美、日、澳三國都簽署了後勤基地交流和保障性質的協議。2021年9月,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佈建立更加緊密的三邊夥伴關係,美英支持澳大利亞建立核潛艇部隊。這一決定無視國際社會核不擴散共識,極易引發軍備競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2022年4月,美國國防部發布“航行自由行動”2021財年報告顯示,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美國針對26個國家及地區的37項“過度海洋主張”開展了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其中與中國相關的最多。

美國在《21世紀海權合作戰略》文件中指出,經濟重要性、安全利益以及印太廣大海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國必須愈加依靠強大的海軍維護美國的利益和對地區穩定的持久承諾。由此不難理解,美國在亞太地區長期有大量駐軍,在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00多個海外基地。美國軍費開支常年高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各國軍費開支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顯然,美國企圖依靠強大軍事實力在亞太各地展示武力,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美國的這些舉動給地區各國帶來的並非和平與穩定,而是對其他國家主權的侵犯,對地區和平環境的破壞。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當前,各種安全挑戰層出不窮,亞太地區走向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合作還是對抗,是亞太各國應該認真思考和嚴肅應對的重大課題。美國“印太戰略”不是在促進和平與發展,而是在煽動分裂與對抗。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纔是維護和平與發展的人間正道。

(作者:李家勝,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亞歐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