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元宇宙、人工智能尚在萌芽階段,但靠這些概念圈錢的套路卻已經屢見不鮮。近段時間,打着元宇宙、人工智能、NFT(非同質化代幣)等新概念旗號,實施非法集資的犯罪活動開始冒頭,不少參與者遭受財產損失,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

以各種新概念爲幌子的非法集資活動之所以能讓不少人上當受騙,在於名目的新奇和手段不斷翻新,詐騙技術含量顯著增加。比如,有的不法分子編造與元宇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概念相關的高科技投資,看似前景廣闊,實則虛構項目、非法集資;有的不法分子捆綁元宇宙概念,誘騙參與者通過兌換虛擬幣、購買遊戲裝備等方式投資,表面是遊戲開發,實則“拉人頭”“割韭菜”……如此種種,誘惑力大、迷惑性強,讓投資者防不勝防。

不過,詐騙手段再怎麼花樣百變,歸根結底都是利用了部分人的貪婪心理。揭下這些披在元宇宙、人工智能身上的“外衣”,其實騙術並不高明,本質上都是以高收益作誘餌,想方設法誘惑投資者掏出錢包。例如,某款元宇宙遊戲聲稱能邊玩邊賺錢,投資20萬元,兩週就能賺回成本,一個月就能翻倍,收益率高達100%。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壓根經不起推敲,是過去常見的詐騙手法,只不過換了頂帽子而已,目的都是爲了騙錢。

數字化浪潮下,新技術日新月異,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難免也會讓一些別有用心者鑽了空子。對此,相關部門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到打擊整治、規範引導兩不誤。一方面,要靈活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新技術進行反制,精準追蹤排查,提升破案效率,一旦查明違法犯罪事實,堅決依法從重從快懲處,切實形成對不法分子的震懾力;另一方面,應化被動爲主動,儘快完善與元宇宙等新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強化公安、金融、電信等部門的聯合執法能力,讓治理跑到犯罪的前面。

投資者也要提高警惕,理性看待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事物,對當下熱門概念炒作保持冷靜,尤其對各類“高大上”的投資項目,要多問幾個“爲什麼”,多想想裏面究竟有什麼貓膩,千萬不要被新概念、高收益迷了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