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經走出虧損困境的“國產奶粉第一股”貝因美(002570.SZ)正在遭遇“倒春寒”。

2月9日晚,貝因美髮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貝因美集團、實際控制人謝宏及其關聯方於近日收到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出具的《執行通知書》,要求貝因美集團、謝宏及袁芳向申請執行人長城國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長城國融”)共計支付款項3.16億元。

對此,深交所也在當晚下發關注函,要求貝因美說明貝因美集團被凍結、質押股份是否存在強制平倉風險,是否可能導致貝因美控制權發生變更等情況。

控股股東陷入債務漩渦,貝因美的業績也再一次“變臉”。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貝因美預計淨利潤虧損1.2億元~1.8億元,而2021年,這一數字爲盈利8116.03萬元。

曾經的國產奶粉“一哥”,如今又要開始爲盈利而掙扎。

關於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後,公司控制權是否存在變更風險、公司近期經營情況等問題,時代財經致電貝因美證券部,相關人士表示,相關問題會於近期在公告中回覆,同時控股股東貝因美集團也正在努力紓困。

上述人士稱,2022年公司轉盈爲虧,主要和2022年之前的經營情況有關,包括公司進一步增加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聯營企業經營不善造成的虧損、恆天然時期簽署的採購協議影響等,“目前公司的經營情況在持續提升”。

控股股東深陷債務危機

貝因美集團的違約,源自多年前的一筆借款。2018年12月,貝因美集團將持有的4800萬股貝因美股份質押給中航信託用於融資,融資金額爲2.33億元,約定的質押到期日爲2022年1月10日。貝因美集團實控人謝宏及時任法定代表人袁芳爲該融資事項的保證人。

彼時,貝因美正在經歷一段難熬的時光——上市公司連續鉅虧,瀕臨退市,貝因美集團也深陷資金危機。

此後,退居幕後多年的創始人謝宏重新出山,擔任貝因美集團總裁和貝因美董事長,並在產品、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同時,貝因美還引入了長城國融作爲股東,優化財務結構。據公開資料,長城國融成立於2007年,爲央企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是中國長城資產的重要投資平臺。

2018年,貝因美成功扭虧,退市危機解除。不過,第二年貝因美再度陷入虧損,貝因美集團所持貝因美的股權也一直處於高比例質押狀態。

今年1月16日,因貝因美集團未按協議約定支付相關本息,造成違約。中航信託遂據協議,向杭州中院申請執行,申請被執行人爲貝因美集團、謝宏、袁芳。

眼下,貝因美集團的債務問題依然嚴重。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貝因美集團總資產爲22.78億元,總負債15.92億元,資產負債率69.91%,借款總餘額11.99億元,未來半年內需償付的債務金額3.91億元,未來一年內需償付的債務金額爲5.25億元。

身處流動性危機,貝因美集團仍在想方設法保持對貝因美的控制權。

今年2月7日,貝因美集團與海南金桔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簽署了《表決權委託協議》,將其持有的前期已質押的4800萬股股票相對應的表決權委託予金桔投資,委託期限自協議生效之日起不超過2年。

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對時代財經表示,表決權委託往往與資產重組,甚至控制權變動有關,貝因美作爲一家以實業經營爲主的上市公司,具有行業背景的大股東將部分股票表決權委託給沒有行業經驗的新主體,不排除是在股權質押暫時無法直接處置的情況下進行一種暫時性權益轉移的權宜之計。

“一般讓渡表決權都是爲了協助對方在不需要收購太多股份的情況下獲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目前雙方沒有宣佈股權交易,所以,結合貝因美集團的流動性狀況看,不排除這次表決權委託也是和貝因美集團的資金壓力有關。”沈萌說。

截至2月9日,貝因美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質押比例高達96.68%。沈萌表示,一旦發生強制平倉或其他以質押股權爲標的的司法處置,都可能造成貝因美控股結構的變化。

創始人出山自救

多年前,在伊利、蒙牛等巨頭廝殺之時,貝因美憑一己之力,直面衆多外資奶粉品牌的競爭,成爲中國市佔率最高的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後,貝因美的經營規模迅速壯大,並於2011年登陸深交所,成爲“國產奶粉第一股”。不過,在貝因美上市僅3個月後,謝宏就辭去公司所有職務,放權給了職業經理人。

2013年,貝因美以61.2億元的營收和7.21億元的淨利潤達到業績巔峯,此後便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和2017年連續鉅虧。

2018年3月,謝宏重新迴歸執掌上市公司。2019年,貝因美結束了與國際乳業巨頭恆天然的蜜月期,要求恆天然退出公司股東行列。2019年,恆天然開始與貝因美切割,在一年多時間內不斷減持,最終從貝因美的股東名單中消失。

2020年,貝因美髮布《2020年-2024年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提及了兩個目標,一是產品銷售規模重回行業三甲,二是構築營收破千億的母嬰生態圈。

此後,貝因美相繼出售北海寧神沉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貝因美食品銷售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股權,試圖通過“瘦身”重新聚焦主業。同時,貝因美也在嘗試拓展下沉市場。2020年2月,貝因美髮起對區域乳企呼倫貝爾昱嘉乳業的收購,後者的市場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及村鎮。

一系列的舉措並沒能讓貝因美逆轉頹勢,其賺錢能力反而每況愈下。財報數據顯示, 2019-2021年,貝因美的毛利率分別爲50.09%、45.80%和46.92%;2022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爲35.17%,同比下滑17.49%。

“整個行業競爭激烈,價格戰不斷,同時企業經營成本又在不斷提高,這造成了貝因美毛利率的下滑。此外,貝因美產品當中有一部分給企業以及給其他品牌做代工,而代工業務的毛利率本來就偏低,且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價盤不穩。”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時代財經。

舉債紓困

毛利率下滑之外,貝因美的庫存積壓明顯。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賬面餘額分別爲11.45億元、11.39億元、11.22億元,壞賬準備餘額分別爲5.03億元、3.98億元、4.1億元。在這期間,貝因美還計提了累計超3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

內外危機下,貝因美仍在舉債紓困。

今年1月12日,貝因美髮布公告表示,2023年擬將自有土地、房屋、建築物以及子公司所持土地、廠房、建築物、在建工程以及機器設備等資產進行抵押貸款。上述資產賬面價值合計10.43億元,約佔總資產25.63%,約佔歸母淨資產58.2%。

與此同時,貝因美還計劃向銀行申請借款、承兌匯票等總計不超過26.30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

5個月之前,在發佈的《第二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實施考覈辦法》中,貝因美還爲自己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營收目標,計劃2024年突破百億大關。

但眼下的奶粉市場早已今非昔比,疊加奶粉註冊制等因素,市場已進入寡頭時代,中小乳企受到巨頭們的強勢擠壓。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國內新生兒數量下降到1062萬,出生人口連續5年減少。尼爾森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嬰幼兒奶粉銷售額同比下降%,行業市場整體需求處於下降趨勢,奶粉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宋亮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整個行業已處在內卷階段,而貝因美又面臨着嚴重的資金危機,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儘可能地降本增效,嘗試引入新的投資者,保證現金流的穩定,同時穩定渠道信心 。

缺乏足夠的自我造血能力,債臺高築的窘境又難以擺脫,貝因美的百億夢將如何實現?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