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梅新育

震驚世界的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對世界經濟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不是產出,而是物流運輸及其格局。

因爲敘利亞經濟在世界經濟中份額微不足道,這一點自不待言;就是中東區域經濟強國土耳其,其經濟體量與產業結構在中東伊斯蘭國家中固然相對優勢顯著,但在全球經濟中不足掛齒,在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體系中迄今最大資本是扼五海三洲要衝的區位優勢,但這一地理區位優勢同時意味着該國位於多個地質板塊交匯之處,地殼斷裂帶衆多,地震風險高,從而遏制其在經濟地理和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區位優勢。多年未發生大地震使得市場普遍忽視了這一點,但經過這場大地震,市場預期必然加入這一巨大潛在風險並延續多年,土耳其已建成和擬建設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價值將由此受損,投資建設的融資成本等將由此顯著上升。在烏克蘭戰爭、中亞變局推動能源供求與運輸問題急劇凸顯的背景下,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大地震有可能對國際油氣管道佈局產生深遠影響。

審視土耳其、敘利亞兩國經濟規模:

敘利亞內戰爆發前的2010年,敘利亞GDP爲600億美元,在當年全球GDP(664845億美元)中所佔份額尚不足千分之一;土耳其尚處於“埃爾多安經濟學”的上升時期,GDP爲7766億美元,佔當年全球GDP總量的1.17%。12年之後,經歷了逾10年殘酷全面內戰、至今反對派仍割據一隅的敘利亞經濟已經殘破得無法提供現代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土耳其則在“埃爾多安經濟學”破產的震盪中掙扎,2022年GDP爲8535億美元,仍少於2013-2017年間的任何一年,距2013年的高峯(9575億美元)差1040億美元、11%的幅度,在全球GDP總量中所佔份額只有0.84%。這樣的份額,決定了這場大地震不足以對全球經濟產出產生可感受影響。

然而,位居世界最大能源進口消費區歐洲和中東、中亞-裏海兩大油氣能源富集區之間,這一區位本身就使得土耳其成爲國際能源運輸、特別是油氣管道運輸的樞紐,以下因素又進一步抬升了土耳其作爲國際油氣運輸樞紐的地位:

多年以來,俄羅斯希望將油氣輸歐通道繞開烏克蘭,中亞和阿塞拜疆希望在以俄羅斯爲樞紐的蘇聯油氣管網體系之外開闢新的油氣外輸路線、特別是輸歐路線,歐洲和美國希望開闢規避俄羅斯控制的中亞-裏海油氣管道,伊朗希望開闢規避霍爾木茲海峽及蘇伊士運河的對歐油氣出口通道,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希望爲基爾庫克油田開闢規避伊拉克中部、南部阿拉伯人聚居區的石油出口通道……所有這些構想都需要通過建設途經土耳其的油氣管道來實現。

烏克蘭戰爭爆發、西方全面制裁俄羅斯之後,途經烏克蘭、波蘭的陸地油氣管道嚴重受限,甚至可能被徹底切斷,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俄羅斯拓展出口油氣新通道的需求急劇上升,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越發亟須在蘇聯管網之外開闢新的油氣出口通道。這五個前蘇聯國家要拓展油氣出口通道,理論上有中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4個可選擇方向,但伊朗長期遭受西方陣營嚴厲制裁且有變本加厲趨勢,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方向尚無任何已建成管道,且風險巨大,現實選擇只有中國、土耳其兩個方向。其中,土耳其通道可通向歐洲及其周邊市場,進而通向美國、南亞、東亞等遠洋市場,中國通道可供應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其他周邊市場,進而通向遠洋市場;但在不考慮地震和戰亂風險的情況下,地形決定了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和中亞-外高加索油氣供應歐洲市場運輸成本低於供應中國市場。

進一步展望,在國際反華勢力企圖製造對華新冷戰和烏克蘭戰爭背景下,從1990年代冷戰結束初期至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流行於西方的中亞-裏海油氣“大博弈”理論有可能改頭換面借屍還魂,從而進一步推高土耳其在國際油氣運輸和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該理論“原版”宣稱,中亞-裏海地區(或泛稱“裏海區域”)油氣資源蘊藏量超過波斯灣,是決定未來全球能源供給的樞紐所在,也因此具有關鍵的地緣政治價值,主張西方國家大力投資中亞和阿塞拜疆油氣勘探、開發和外運,建設多條從中亞、阿塞拜疆油氣產區通向外部市場的油氣管道,取道親西方的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國,繞開以俄羅斯爲樞紐的蘇聯油氣管網、中國市場和伊朗路線,從而增強對西方、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油氣資源供給,削弱、摧毀俄羅斯對中亞、阿塞拜疆油氣資源外運的控制力,消除中亞-裏海油氣資源供給中國的可能,進而不僅加強西方能源安全,而且從全局上增強西方陣營對全球經濟政治的控制力。

當前,從中亞通往中國的多條油氣管道已經投入運行10餘年,美國與伊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關係深陷僵局,西方新冷戰勢力若要重拾中亞-裏海油氣“大博弈”理論,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支持中亞-裏海油氣資源儘量取道北約成員國土耳其通道。

在上述中亞-裏海油氣“大博弈”理論中,西方倡導的主要油氣管道構想包括“東—西能源走廊倡議”和“南線”兩大項目,其中,“東—西能源走廊倡議”由兩條管道構想組成,即連接裏海地區和土耳其東南地中海港口城市傑伊漢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南高加索管道(Baku-Tbilisi-Ceyhan,簡稱“巴第傑管道”、BTC),以及連接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巴庫的跨裏海管道;“南線”即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管道。在“東—西能源走廊倡議”的基礎上,其後進一步發展起來了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南部天然氣走廊”戰略以及跨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道(TANAP)、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TAP)、土耳其—希臘—意大利互聯管道(ITGI)等方案。

在實踐中,以土耳其爲樞紐已經建成投入運行的跨國油氣管道有聯通俄羅斯與土耳其的藍溪、土耳其溪兩條天然氣管道,橫跨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三國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輸油管道(BTC)、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聯通伊朗與土耳其的大不里士—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聯通伊拉克與土耳其的基爾庫克—傑伊漢輸油管道,歐盟委員會南部天然氣走廊各段也已於2021年建成,俄羅斯又於2022年提出了在土耳其建設國際天然氣運輸樞紐的建議。

然而,土耳其最重要油氣運輸樞紐港傑伊漢雖然不是這場地震的震中,但離震中不遠,必然削弱土耳其作爲國際油氣運輸樞紐的現有地位,也給抬升土耳其國際油氣運輸樞紐地位的構想投下了陰影,可能推動俄羅斯、中亞-裏海油氣資源更多地向東取道中國輸出,以及歐洲更多地依賴北非、西非替代俄羅斯油氣供給。歐洲油氣進口來源的這一中長期變動,將爲北非、西非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運動膨脹坐大間接提供有力的財力支持,激化該區域的宗教、教派、部族、國家等各類衝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