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銀行保險報

進入2022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存款增速開始大幅抬升。根據人民銀行1月10日發佈的最新金融和社會融資數據,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7.3%,遠高於2021年的10.7%,同比2021年(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多增7.9萬億元人民幣,多增的這部分存款,分析師們普遍稱之爲“超額存款”。

“超額存款”來源

“超額存款”一是由於疫情導致消費場景受阻,居民減少消費增加了儲蓄;二是由於居民財富遷徙,調整資產配置結構,購房減少、理財產品贖回等導致其他投資在總資產中佔比下降,銀行存款佔比上升。

“超額存款”的存在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疫情防控措施優化放開了消費場景限制,在2023年能釋放多少還要看居民的消費信心恢復,資本市場可能是重要流向。

“超額存款”對中國壽險業資負兩端的機會與挑戰

“超額存款”現象的直接表現是居民手中的可用資金變多,但未來的流向多元,壽險公司面臨着怎樣的機會與挑戰?壽險公司是經營負債的公司,投資又是利潤的重要來源,嘗試從資產和負債兩端進行分析。

(一)從負債端看,有望從“超額存款”中切分一部分保費

1.隨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被抑制的消費場景打開,但3年疫情居民消費習慣趨於保守,短期內很難過度消費,仍會保留一定的儲蓄,但比疫情前保險產品購買力更高。另外,疫情也提升了居民的風險意識,對保險產品認可度更高,保險公司銷售隊伍接觸和促成客戶購買的機會更大。

2.“超額存款”增加銀行負擔,保險中間收入可以彌補部分收入缺口

從2022年存貸款數據看,存款增速遠高於貸款,存款利息增長增加銀行負擔;而貸款增速慢,貸款利息不能給銀行增加更多的收入。另外,國家爲了給企業和個人減負,引導貸款利率下行,而存款利率相對固定下降較慢,淨息差逐漸收窄,也影響銀行收入。中間業務收入是很好的彌補手段,而保險代理手續費是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銀行代理保險產品的積極性會更高,保險公司有更好的機會與銀行加深合作。

3.利用“超額存款”再配置機會,搶佔保險產品份額

在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存款收益率不高,隨着投資產品收益的回升,部分居民“超額存款”在2023年需要再配置,面對與其他資管產品的競爭,保險公司的銀保和經代渠道客戶相對優質,要發揮保險產品有保底、可實現保值增值等特點,搶佔保險產品市場份額。

4.加強高收入客戶營銷力度,促進大額保單成交

從民生證券分析看,2022年高收入羣體形成更多“超額存款”。一是由於2022年高收入羣體收入下降更少,高收入羣體服務類消費更多,但服務業受疫情衝擊更嚴重,所以高收入人羣的消費下降更快,形成更多儲蓄。二是高收入羣體持有更多資產,減配地產囤積更多存款。保險公司可利用高收入客戶“超額存款”再投資的機會,發揮保險產品獨特的制度設計(如保險金信託模式),推進大額保單銷售。

(二)從投資端看,有望從資本市場獲取更高投資收益

2023年1月,A股市場情緒逐步回暖。中國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者佔比較高,股票市場的趨勢向好必將吸引居民資產配置導向,將部分“超額存款”投入到股市中,爲資本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推高股票市場。保險公司可提前佈局,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捕捉本輪上漲機會,提升投資收益。

(三)存在的挑戰與風險

1.居民消費動力不足,“超額存款”釋放有限。持續的疫情導致居民儲蓄意願相對較高,雖然疫情限制放開及宏觀經濟回暖,但居民的收入預期恢復預計相對較慢,居民的儲蓄意願可能依然較高,消費意願不振,“超額存款”可能會釋放有限。

2.高端客戶服務能力不足。保險高端客戶無論是認知能力、知識水平還是需求層次均要求較高,對保險公司及銷售人員提出了更高挑戰,需要建立全面的高端客戶經營體系,滿足高端客戶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需要。

3.後續繳費能力不足風險。保險產品具有繳費期間長特點,當年由於“超額存款”購買了保險,後續可能存在繳費能力不足風險,需要綜合衡量客戶繳費能力,確保業務品質。

中小保險公司發展建議

當前壽險公司普遍進行轉型,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生存艱難,外延式、粗放式及片面化的經營已難以爲繼,需要轉向內涵式成長和統籌式經營,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順勢而爲,搶抓市場機遇

“超額存款”現象背後,壽險業存在發展的機遇,總的來說機會大於挑戰。中小保險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順勢而爲,抓住市場機會,實現業務發展。

1.聚焦以客戶爲中心,提升客戶體驗。加強客戶洞察,深入理解客戶需求,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由以銷售爲中心轉向以客戶爲中心,提升客戶體驗,致力於爲客戶提供長期持續服務,增加客戶黏性。

2.銀保渠道完善產品矩陣,滿足銀行和客戶需求。利用銀行對中間業務收入的訴求,不斷豐富合作產品種類,既要考慮當下,也要佈局未來,滿足客戶和銀行渠道多元化需求,提高與銀行合作深度,提升渠道業務價值。

3.組建高端客戶專職部門,提升高客服務能力。建立高端客戶經營體系,開發大額保單銷售模式,開闢新契約承保綠色通道,完善高端客戶特色服務,提升大額保單市場競爭力。

4.儲備投資方面人才。選擇或招募優秀的投資人才,提升投資能力,抓住資本市場回暖契機,努力獲取超額投資收益。

(二)統籌兼顧,共贏長遠未來

壽險業務長期剛性的負債會持續數十年,需要綜合平衡各方面因素,包括資本實力、負債質量、投資能力、經營效率和風險管控等因素,形成長週期閉環管理,確保中小保險公司能夠長久健康發展,成爲百年老店。

1.關注資本實力,平衡業務規模。近幾年,伴隨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資本市場波動,保險業利潤受到擠壓,償付能力充足率成爲制約公司發展的關鍵因素。具備資金實力且能長期進行投資的企業屈指可數,保險公司增資越發困難,資本補充債、永續債、財務再保等其他資本補充方式治標不治本。公司要充分重視內涵式資本補充路徑,優化資本佔用,在負債和資產端分別要平衡業務種類、投資收益與資本佔用的關係,提升資本效率。

2.關注結構成本,提升負債質量。保險產品銷售要有所選擇,防範單一風險過於集中,發揮風險分散效應;調整年期結構,加大利潤率、償付能力適當的年期銷售。還要綜合衡量投入產出,嚴格管控業務費用,降低負債成本。

3.關注投資能力,提高利潤水平。加強資產負債聯動協同,保險公司承保端成本剛性,利潤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差益,資產端投資收益要在完全覆蓋負債成本的基礎上尋求超額收益,實現成本收益匹配。同時,加強資本佔用管理,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加大長久期資產配置,與負債久期尋求匹配。還要完善資產負債現金流聯動管理機制,提高資金運用精準度。

4.關注經營效率,建立市場競爭力。保險業進入微利時代,通過組織結構調整、以客戶爲中心的流程再造、數字化轉型提升效率,實現降本增效,讓利給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比較優勢,贏得主動權。

5.關注風險管控,決定行穩致遠。堅持底線思維,對風險保持敬畏之心,在承保端和資產端同時加強事前風險防範,事中風險管控和事後風險處置,建立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水平。

(作者系長城人壽戰略企劃部副總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