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雲從科技、格靈深瞳、商湯等多家AI企業相繼上市後,同行以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以薩技術”)也要衝擊科創板。不過,闖關A股背後,以薩技術也有不少疑點,其中公司存在股東增資入股差異較大的情況。2021年4月,17名投資人以45億元估值增資入股以薩技術,而僅時隔5個月,另有11名投資人以80億元的估值增資入股,兩次增資對應的估值差異較大。此外,以薩技術擬IPO募資15.09億元,而公司賬上並不缺錢,2021年末貨幣資金達10.51億元,公司募資的合理性也遭到了監管層追問。

估值短期內大增35億

招股書顯示,以薩技術成立於2015年,公司一直專注於推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數字城市領域各類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公司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及實時分析數據庫技術,搭建完整的業務軟件支撐體系,已廣泛應用於平安城市及數字政府等領域。

不同於大多數的AI企業,以薩技術實現了用業務來牽引技術發展,公司報告期內已經實現盈利,2019-2021年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2787.22萬元、2767.37萬元、1.4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以薩技術自成立以來存在部分股權轉讓價格及對應估值差異較大的情況。其中,2021年4月,深投控、智慧數科、安元基金、松禾創智、中金浦成、海洋新動能、松昕創投、雲棲創投等17名投資人以45億元估值增資入股公司。

時隔5個月,當年9月,齊魯前海創投、海發數科、松碩創投、青島金投集團等11名投資人則以80億元的估值增資入股以薩技術。不難看出,以薩技術前後兩次增資對應的估值差異較大。

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IPO公司在短時間內估值發生重大變化,公司與入股投資者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

在問詢函中,上交所也要求以薩技術結合公司業績發展情況,分析在2021年4-9月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公司估值從45億元上升至80億元的內外部因素及合理性,入股股東與公司實控人、客戶供應商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係、其他利益安排或業務、資金往來。

募資合理性遭質疑

以薩技術此次上市募資的合理性也遭到了監管層的質疑。

據瞭解,以薩技術擬募資15.09億元,投向天工系統技術迭代及產業化項目、總部基地建設項目、底層技術研發項目,分別擬投入募資8.01億元、4.08億元、3億元。

而據以薩技術招股書,公司截至2021年末賬上貨幣資金10.51億元,可見公司賬上並不缺錢。在問詢函中,上交所也要求以薩技術結合當前貨幣資金餘額、未來具體研發項目規劃及資金需求等,充分論證本次募集規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薩技術表示,報告期內各期末,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爲4236.47萬元、3.64億元、10.51億元,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大幅增加,主要系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均進行了股權融資,公司分別收到股權融資款3億元、5.29億元。報告期內,雖然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有所改善,但公司主要的貨幣資金來源爲外部融資。

另外,以薩技術還梳理了同行業在上市前的融資情況。以薩技術表示,可比公司雲從科技上市前融資超過50億元,格靈深瞳上市前融資超過5億元。此外,公司的部分競爭對手也在上市前大量融資,曠視科技上市前融資超過13億美元,雲天勵飛上市前融資超20億元。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AI企業屬於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對資金需求及消耗較大,爲了保障公司未來業務的正常開展,公司需儲備大量資金,並需在未來持續進行融資以保證公司業務的正常進行。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以薩技術證券部發去採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對方並未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