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慄玉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從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到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從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到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一直是守住“三農”基本盤的重中之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月13日由新華社受權發佈。文件從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等九個方面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將爲穩住高質量發展“壓艙石”,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發揮重要指導作用。(相關報道見A3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紮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着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從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到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從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到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一直是守住“三農”基本盤的重中之重。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不僅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也涵蓋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謀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引導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十分關鍵。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差異大,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很突出。這就要求我們聚焦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用紮實管用的好辦法爲以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根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落實好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是直接決定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的大問題。只有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需要各地以增強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內生髮展動力和發展活力爲導向,加快探索從短期舉措向長效機制轉變,從臨時性幫扶向普惠包容性支持轉變,促進鄉村振興常態化。

實現鄉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還需注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在此基礎上,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鄉村振興是一場攻堅戰,農業強國建設更是一場持久戰。新世紀以來20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持之以恆吹響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的衝鋒號,爲加快補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指明方向,爲讓鄉村儘快跟上國家發展步伐增添了信心。接下來,就看甩開膀子加油乾的實績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