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家談讀書,非常有趣,而且獲益良多。從隨便翻翻到空空如也,從喫花到注視月亮,從驅遣想象到與古人神交,我忽然發現,認真讀書的人都非常可愛可親。

魯迅先生談的讀書,是當做消閒的讀書,就是隨便翻翻的。他說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書籍之後,覺得疲勞,拿起消閒的書隨便翻一翻,還能夠恢復疲勞。一些老實人與魯迅先生閒談,常說他書看得很多,略談一下,卻不知魯迅先生也就隨手翻翻,並沒有細看。

當然,魯迅先生也說,看閒書也得有自己的主意,不然一不小心,被作者誘過去,那就墜入陷阱。魯迅先生寫道:“凡幫閒,他能令人消閒消得最壞,他用的是最壞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誘過去,那就墜入陷阱,後來滿腦子是某將軍的飯量,某先生的體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我不由得想起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遊戲、網文小說、短視頻平臺,不都是給人消閒的嗎?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好像都沒有自己的主意,輕而易舉就被誘惑了,墜入作者的陷阱中,就很難自拔。

而老舍先生談讀書,風格就很跳脫了。

“怎麼讀書,在這裏,是個自決的問題;我說我的,沒勉強誰跟我學……藉着什麼,買着什麼,遇着什麼,就讀什麼。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我不能叫書管着我。”

“讀得很快,而記不住。書要都叫我記住,還要書幹嗎?書應該記住自己……我又不是印刷機器養的,管你這一套。”

“不合我的意,我就練習跳遠。書要是不服氣的話,來跳我呀!”

我彷彿能想象到,一個老頑童,無數次在書海里,將自己不滿意的書籍懟得啞口無言。

朱光潛先生的讀書觀相比魯迅先生和老舍先生的,就顯得嚴謹很多。他寫道:“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這個觀點恰恰是大部分現代人所欠缺的。

速食文化充斥着整個現代社會,自媒體的發展,讓全世界的信息、事件、意見、聲音……鋪天蓋地向我們奔湧而來。正如王開嶺先生所說的:“新聞節奏,正成爲時代節奏,正成爲社會步履和生活的心電圖。人們已習慣於用公共事件(尤其娛樂事件)來記錄和註冊歲月。”

近些年來,似乎每天一早睜開眼睛,打開手機瀏覽信息,自有人會告訴你今天是什麼日子。中國傳統的節日就不必說了,二十四節氣也不會缺席,西方節日也常來刷一把臉。除此之外,還有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紀念日。

我們似乎每一天都在節日中,但其實我們很多人又都不知所然,卻依然去附和網上的這些信息。我們都瞭解這些節日的詳細起源嗎?知道這個節日傳統是怎麼過的嗎?我們都知道這些紀念日所代表的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當時的人民承受過多少的苦難嗎?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知道的。我很慚愧,我就是不大瞭解的那一羣人。

如今,社會熱點,新鮮乾貨,娛樂資訊……同樣的信息,版本總是一個接一個。就連書籍,不管是電子書籍,還是紙質書籍,都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叫人眼花繚亂。

大量簡短的信息充斥着人們的神經,瓜分了每一個人僅剩的注意力,需要長時間閱讀的書籍也就無人問津了,而深度閱讀更是無從說起。

這樣的速食文化,與各大名家所分享的讀書經驗,根本就是背道而馳的。我們很多人卻好像都心甘情願地墜入消閒的陷阱之中,爬不出來。

我想,朱光潛先生提倡讀書不在多,而要選得精,讀得徹底,就是爲了要消化我們所看到的知識,將書本的知識收爲己用,這樣纔算是有所收穫。

也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僅是丟了西瓜去撿了芝麻,而且爲了趕去前面收穫不知名的東西,連芝麻都是隨隨便便撿兩粒,就匆匆地走了。

當今這樣的時代節奏,這樣膚淺的閱讀體驗,只是催迫着人們迫不及待地往前趕,而忽略了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果實等待着我們去收割。

一不小心,話題好像扯遠了,不過這些都是我的閱讀收穫。

除了上述幾位先生的讀書經驗,《讀書與生活》這本書籍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閱讀方法,下面,我分享幾個我在這本書籍所收穫的閱讀心得:

第一、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沒有閱讀的習慣,再好的閱讀方法都是枉然。

第二、對閱讀的知識謹慎小心,謙虛考察,並且有個人的見解。唯有思考,閱讀纔能有所收穫。

第三、勤記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那麼就需要我們將有用的知識,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方便以後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查閱。

第四、驅遣我們的想象,透過文字,用想象去領悟作者的意境,能收穫很多美感的經驗。

第五、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最後,分享王開嶺先生的一句話,希望大家在讀書中都能有所收穫,享受其中的樂趣。

探古而知今虧,藏古方覺身富。一個人,肉體棲居當代,只有“個體的一生”,但心靈可遊弋千古,過上“人類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