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證券報

進入2023年,A股一掃去年的低迷,春季行情如火如荼,北向資金單月淨買入創歷史新高。受制於震盪市時的謹慎態度,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卻又猶豫不決。對此,天弘基金髮起“投等大事2023新春財富季”活動,與投資者交流互動,尋找2023年的投資方向。

“聰明錢”買買買:

北向資金1月淨流入創單月新高

以北向資金爲代表的機構資金常常被稱作“聰明錢”,過往不少時候能夠提前捕捉機遇。數據顯示,近期北向資金持續流入。2023年1月份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1413億元,創單月淨買入金額最高紀錄,同時也超過2022年北向資金全年淨買入金額。

同時,根據基金披露的2022Q4季報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也已提前加倉,三大類基金權益倉位均有顯著上升。具體來看,普通股票型倉位90.40%,偏股混合型88.40%,靈活配置型77.39%,相比2022Q3分別上升1.44%、1.70%、4.69%,其中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倉位上升幅度最大,達2016年後最高。

春江水暖鴨先知。事實上,一直沉浸在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們,往往比普通投資者有着更敏銳的“嗅覺”。據業內機構透露,2023年以來,以保險、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爲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增配了主動權益基金,涉及醫藥、科技等行業。

2023年A股性價比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基金是少有的前瞻發聲看好A股並積極佈局的基金公司。在2022年12月初,天弘基金髮表署名文章,堅定看好2023年A股市場,並明確指出從過往經驗看,國內資產市場走勢與經濟走勢基本一致,A股市場轉折基本都由經濟週期驅動。當前,疫情防控最困難的時期已經走過,中國經濟的復甦已如噴薄欲出的朝陽,當下已經沒有任何過分悲觀的必要,可以對資本市場持有更強信心,將投資思維模式切換至後疫情、乃至走出疫情的模式,投資質地過硬的優秀公司並長期持有。

隨後在12月中旬天弘基金繼續發文預判:在政策重心重回經濟增長、疫情擾動持續降低、房地產融資環境明顯改善等多方積極因素共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將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增速將持續回升。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利好令A股的戰略投資機會進一步凸顯,2023年A股表現可期。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直被看作是判斷當下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在2022年會議上,“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事實上,不少機構也明確預判中國經濟有望在2023年迎來拐點。

進入2023年,天弘基金舉辦了“看見微光 所以相信”2023年度投資策略會。在會上,天弘基金固收體系總監姜曉麗表示,由於估值低位,隨着疫後正常化過程中,不確定降低、居民信心的恢復,風險類資產應有更好的表現,並且對於未來的資產配置,給出了股票>債券~轉債的方向。

“投等大事”等你來

莫待人聲鼎沸再買入。當下,爲了讓助力更多投資者關注當前市場投資價值,天弘基金髮起“投等大事2023新春財富季”活動,投資者在支付寶、招行、天弘基金App等渠道均可領取體驗金等福利。與此同時,在專業投資者聚集地“雪球”平臺,天弘基金在1月份發起了“疫後復甦投資怎麼看”的徵文活動,和市場上的“前沿玩家”們交流投資觀點。

具體到未來的佈局方向,天弘基金認爲,權益資產方面醫藥、消費與自主可控、高端製造等均值得關注。

天弘基金大健康投資總監郭相博表示,站在中長期視角下,醫藥板塊投資充滿機遇。從需求上看,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對整個醫療需求有較大的提升,疊加國家投入不斷增加,爲醫藥板塊的中長期表現奠定了基礎。同時,醫藥板塊是一個大週期行業,第一波大週期在2010-2015年左右,處於醫保大擴容階段。第二波大週期在2015-2022年上半年,是創新藥時代,多集中在概念領域。預計2023年有望會是一個新的5-6年的新的大週期起點,看好整個創新板塊,但更注重利潤的實地落地。

消費領域,天弘基金大消費投資總監劉國江表示,雖然未來疫情或許還會反覆,形成不斷波動的影響過程,但不可否認,大家已經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消費板塊有望迎來趨勢性的好轉,而且並僅僅不侷限於2023年,而是可以維持好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展望未來,當更多消費場景迴歸時候,消費板塊可以作爲一個長牛賽道去審視。同時他也指出,疫情三年,已經給消費行業的生產、銷售、商品本身等各個環節帶來了結構性的影響,在投資時需要格外關注。

科技領域,天弘基金大科技投資總監陳國光表示,自主可控賽道進入下半場,對比前面10年的上半場要更加精彩。以信創(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產業)爲例,未來五年的替代空間大概是萬億。

整體來看,有四個方向值得關注。第一,基礎設施。其中裏面包括CPU、服務器、打印機。其中CPU的空間最大,而且價格穩定,替代性強。第二,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中間鍵。第三, 應用軟件,尤其是辦公軟件,包括文檔編輯和OA,其中最看重文檔編輯。第四,工業軟件,雖然替代的緊迫感相比較弱,但行業體量最大。

天弘基金大製造週期投資總監谷琦彬指出,往後展望可以更加樂觀一些,一些隨市場錯殺的優質資產出現了好的中長期投資機會,利空因素已經大多體現在資產的定價中,而中國經濟未來的改善、成長性行業的持續增長這些利好因素在定價中的體現卻不足。同時,在市場普遍對於經濟擔憂的當下,他認爲政策工具箱中儲備依舊充足,地產是信用的重要一環。

此外,對於風險偏好較爲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投資固收+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樣有望享受到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