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去年的小麥青貯與個別地方毀麥開工情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嚴防“割青毀糧”。

糧食安全既表現爲對毀糧行爲保持警醒,又體現在充分開發利用鹽鹼地。

日前發佈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嚴防‘割青毀糧’”;同時,與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鹽鹼地要求一脈相承,“持續推動由主要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做好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

除此以外,文件提出,還要“穩步開發利用鹽鹼地種植大豆”。

多位專家認爲,文件提到的“割青毀糧”行爲,雖非主流,但與發展青貯飼料並不矛盾。關於鹽鹼地利用,“從治理鹽鹼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體現了治理思路的轉變。

嚴防“割青毀糧”

2022年,小麥青貯與個別地方的毀麥開工,引發外界輿論發酵。隨後,官方發佈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爲,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針對這一情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嚴防“割青毀糧”。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經濟專委會副主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小麥是中國僅次於水稻的口糧作物,導致市場格外敏感。對於毀麥情況要區分看,比如,小麥青貯在正常年份也有,只不過需求量有限。與其相比,真正應該擔心的是耕地轉建設用地的情況,提前毀麥影響非常不好。

與此同時,該文件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提出,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邢成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嚴防”的同時“大力發展”。嚴防的是真正破壞糧食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爲,比如毀麥開工。對於那些真正用於發展畜牧業的專業青貯飼料,自然要大力支持。不過,在基本農田上,不允許種植青貯飼料。同時,也要避免那些不種糧食而領取相關種糧綜合補貼的不合規行爲。

何可也認爲,青貯飼料是飼料糧,這是我國當前糧食安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然而,大力發展青貯飼料,並非鼓勵“割青毀糧”,而是以大食物觀爲指導,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最終形成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

值得關注的是,“多元”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出現幾次。例如,一個“多元”與食物供給有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元體系包括統籌糧經飼、結合農林牧漁、並舉植物動物微生物,多向草原、森林、水域、沙地、鹽鹼地等非耕地要食物,向工廠化農業要食物。

一個“多元”與農產品進口有關——深入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我國農業對外依存度會長期持續提高,進口品種高度集中於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進口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個國家,而且農產品進口的運輸通道高度集中於海運、進口口岸高度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進口貿易渠道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跨國公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稱,這種高度集中的農產品進口貿易格局,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有其經濟合理性。但考慮到我國市場規模之龐大、未來農產品進口貿易增長潛力之巨大、沿海口岸距內陸腹地之遙遠、農產品市場供應穩定性可靠性於國計民生之重要,這種高度集中的農產品進口貿易格局潛伏着較大風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應當從維護農產品供給安全乃至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促進農產品進口來源地、運輸通道、進口口岸和貿易渠道的多元化。

一個“多元”與鄉村振興投入有關——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包括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充分開發利用鹽鹼地

由於土壤含鹽量高,除鹼蓬等少數耐鹽鹼植物外,鹽鹼地上幾乎寸草不生。然而,面對我國人口多、耕地資源有限的實際國情,鹽鹼地作爲我國寶貴的耕地後備資源,其治理開發和利用工作被擺上案頭。

中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做好鹽鹼地開發利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中央明確提出,既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也要充分開發利用這5億畝鹽鹼地。

改地來適種,土地變“健康”,這是鹽鹼地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但要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僅改地還不夠,需要從根源上尋突破,解決好“誰適應誰”的問題。

何可提到,如何選擇鹽鹼地治理路徑取決於具體的國情、農情,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同時,提倡“改種適地”並不意味着放棄“改地適種”。

從國際來看,鹽鹼地治理路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美國爲代表,通過降鹽控鹽綜合治理技術等挖掘鹽鹼地的價值,即“改地適種”;另一類是以澳大利亞爲代表,通過選用重度鹽鹼條件下鹽生植物新品種挖掘鹽鹼地的價值,即“改種適地”。

何可認爲,在繼續推進鹽鹼地改良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中國強化耐鹽鹼農作物品種選育及核心技術攻關,擴大耐鹽鹼新品種推廣示範,是實現從“治理”到“適應”轉變的關鍵。

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鹼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鹼作物。比如,黑小麥、藜麥、大豆等耐鹽鹼糧食作物和苜蓿、燕麥等耐鹽鹼牧草。

以“海水稻”爲例,2021年,“海水稻”全國種植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截至目前,耐鹽鹼水稻品種已有8個通過國家審定。

值得關注的是,耐鹽鹼地大豆的培育。由於大豆對外依存度高,使我國糧食進口呈現“大豆主導型”的鮮明特徵。既保證主糧種植面積,又提高大豆自給率,利用好鹽鹼地這塊廣闊的“備用田”就顯得尤爲必要。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冉,是“齊黃34”的培育者。他提到,該品種雖不是專爲鹽鹼地而培育,但雜交育種時選擇的親本中有耐鹽材料,因此比較適應鹽鹼地。2022年10月,“齊黃34”大豆品種以畝產329公斤實現大豆在鹽鹼地上的單產新突破。目前,該品種已在全國累計種植推廣超過4000萬畝。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鄭淋議稱,鹽鹼地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反覆性等特點。因此,需要繼續加強鹽鹼地改良、耐鹽鹼農作物品種選育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因地制宜推動鹽鹼地治理思路轉變。

針對大多數消費者對耐鹽鹼作物產品的口味、營養和安全缺乏認知,鄭淋議建議,加強耐鹽鹼作物產品的宣傳和引導,倡導樹立大食物觀,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擴大耐鹽鹼作物產品的加工、轉化與出口。

何可也提到,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參與育種創新和鹽鹼地治理,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力度,嘗試形成“科技研發+成果示範+產業+商業”相結合的全鏈條發展思路,提高鹽鹼地利用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