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藥企海辰藥業300584.SZ定增“折戟”,上市公司跨界鋰電失敗案例又添一個。

海辰藥業214日公告,終止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事項,並向深交所申請撤回相關申請文件。

海辰藥業原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3600萬股公司股份,擬募集資金合計不超過4億元。

募集資金將用於大項目建設,其中1.8億元投向肥東固體制劑建設項目,8000萬元投向年產5000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建設項目,7000萬元投向年產150噸抗新冠原料藥關鍵中間體建設項目另有7000萬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及藥品研發項目。

海辰藥業此前公告披露,募投項目實施後第三年至第五年,相關折舊攤銷金額對公司的預計淨利潤影響比重分別爲51.42%、31.45%和17.45%。對業績助益十分可觀。

對於此次定增終止的原因,海辰藥業表示,自公司披露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以來,公司與相關中介機構等積極推進相關工作。目前,綜合考慮公司整體發展規劃及投資項目實施計劃等諸多因素,經相關各方充分溝通、審慎分析後,公司決定終止本次發行。

海辰藥業早於去年6月開始籌劃此次定增事項,8月,相關申請文件獲受理,9月,公司收到深交所的審覈問詢函並予以回覆。然而11月,公司突然申請中止審覈此次發行。

這是海辰藥業2017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再融資計劃。籌劃大半年,卻以失敗告終,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受阻的原因在於“跨界”。作爲一家長期從事化學制劑、原料藥及中間體的研產銷的公司,海辰藥業盯上了鋰電這一完全陌生的賽道,其是否具備開發新業務、新產品的能力受到外界質疑。

從審覈問詢函內容來看,深交所曾要求海辰藥業就自身技術儲備、生產經驗和研發實力、客戶及潛在客戶的拓展情況、與現有客戶的區別等,說明本次募投項目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要求公司結合行業競爭格局、募投項目涉及行業的可比公司情況、說明新業務與現有主營業務差異及聯繫並進一步說明針對募投項目的產能消化措施是否已取得全部資質認證等。

跨界鋰電是否是拍腦袋的衝動行爲?海辰藥業表示,之所以佈局新能源領域,一方面原因在於近年來隨着醫藥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給整個醫藥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公司主要產品的醫保報銷範圍受限、國家帶量採購及省級聯動招標採購的措施導致利潤空間下降,亟需加快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拓展業務範圍。

在海辰藥業看來,鋰電池項目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及較高的回報率。通過投資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建設項目,有利於增強公司的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

對於抗新冠原料藥關鍵中間體建設項目,海辰藥業認爲,疫情時代,全球抗新冠藥物的市場需求爆發,上游中間體、原料藥的需求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新冠產業鏈具有較高的投資效益。但海辰藥業也坦言,該項目終端客戶及潛在終端客戶與公司現有客戶存在較大差異,可通過已建立業務關係的貿易商銷售至各廠商。

市場對於海辰藥業的跨界之舉並不買賬,不少投資者認爲其在“蹭概念”。自20226月公佈定增方案後,公司股價並未起色,至今累計跌幅約8%

實際上,在鋰電產業鏈高速發展吸引力下,想要“勇闖”鋰電賽道“分一杯羹”的上市公司不止海辰藥業一家。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已有超過35家上市公司宣佈將跨界佈局鋰電池相關業務。這一趨勢也受到監管層高度關注。

2022年四季度以來,食品企業黑芝麻(000716.SZ)、特種防護科技公司康隆達603665.SH)、從事智慧教育業務的ST三盛(300282.SZ)、珠寶商萃華珠寶(002731.SZ)、電商直播公司盛迅達(300518.SZ)、造紙企業美利雲(000815.SZ)醫療服務公司*ST未來(600532.SH)、電子產品散熱器超頻三300647.SZ等多家公司都拋出了“跨界”鋰電的相關方案,也都因此收到過交易所的問詢函或關注函。

上市公司大踏步向鋰電材料領域轉型的背後,多數已經陷入主營業務經營不佳的難題。以海辰藥業爲例,該公司主業淨利潤已經連續3年下滑。

2019年至2021年,海辰藥業扣非後淨利潤由9521.29萬元下降至2405.17萬元。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858.78萬元~3573.48萬元,同比下降87.5%~90%;實現扣非淨利潤2760.07萬元~3474.77萬元,同比增長14.76%~44.4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