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立

近日,一篇题为《“90后”中国女孩远程协助土耳其地震救援》的报道引发关注。2月6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贵州“90后”女孩郭国英迅速在线上招募、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翻译志愿者团队,为中国救援队和土耳其当地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次土耳其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我国多支救援队伍第一时间集结奔赴救灾一线,展开救援工作。救援队伍抵达土耳其后,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如何解决沟通问题,成为影响救援进展的一大难题。为帮助救援队解决这一难题,贵州“90后”女孩郭国英结合自己从事外国人来华代理和语言培训工作优势,于2月7日发起组建了一个名为“土耳其救援翻译”的微信群,与随后加入群聊、人在土耳其的中国姑娘张慧瀛线上搭档,共同为中国救援队伍排忧解难。

微信群组建后,郭国英秉持着“节省一分钟,兴许能救一条命”的理念,在线上日夜不停地招募翻译、调配志愿者;而张慧瀛则在土耳其协调翻译志愿者,在救援队入境时提供引导,帮助救援队伍备案、去往灾区等。组建群聊不到5天,加入的志愿者已发展到116位,群聊小组随后正式更名为“中国爱援翻译”(以下简称“爱援”)。截至2月11日,“爱援”根据不同救援队的需求派发15个任务单,包括蓝天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青岛红十字会等,随行翻译志愿者近40人。事实表明,郭国英的远程协助工作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微光虽微,万丈成炬。抗震救灾中的每一份力量都弥足珍贵。郭国英虽然没有前往土耳其震区参加救援,但在排除中国救援队伍与土耳其当地语言不通的障碍方面,她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应当看到的是,郭国英提供远程协助完全是出于热心,自发组织起“爱援”,显然带有相当的偶然性。以至于是否招募、何时招募、如何招募翻译志愿者,究竟能够招募到多少翻译志愿者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不仅是这次土耳其地震,我国救援队伍每次出境救援,都需要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大多都会遇到沟通问题。现实中,救援队伍往往难以随队配备足够数量的翻译人员,这也给救援工作带来难度。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国际救援面临着更严峻挑战,国际救援任务越发复杂。对此,一方面,需要在增强救援队伍综合素质上下足功夫,进一步优化救援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养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则需要在翻译志愿者招募上多做文章。比如,将翻译志愿服务组织发动工作纳入到我国国际救援体系建设之中,制定完善翻译志愿者招募、培训预案,组织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共同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确保在关键时刻,翻译志愿者队伍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大爱闪耀人性光辉。多年来,在国际救援行动的大家庭中,中国力量备受瞩目,赢得了广泛认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国际救援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不仅我国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升,而且越来越多像郭国英这样的热心人将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之中,在应对灾害事故应急响应的国际救援中为“中国驰援”提供强大助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