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薇)昨天,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151912件,解決915752件,解決率79.5%,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7767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爲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18032件,加倍賠償金額453萬元。

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激增的涉疫類消費糾紛發現,2022年消費者對防疫產品亂漲價、強制捆綁銷售、誇大防疫用品功能、“新冠”保險套路繁多、涉疫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投訴最多。其中,“新冠”保險套路繁多,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疫情發生後,國內不少保險公司推出“新冠”隔離和感染相關保險,並在網絡平臺上售賣,成爲網絡保險領域的“網紅”產品。但有不少消費者反映,隨着感染人數的激增,在理賠時遭遇各種“高門檻”。如:保險公司爲吸引消費者投保,宣稱核酸陽性即可賠付,消費者實際感染後又設置苛刻條件,要求提供CT檢測報告和醫生確診通知書等才能理賠,還有部分保險公司以消費者確診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而非“新冠肺炎”爲由不予賠付。

中消協表示,由於新冠變異病毒傳播能力強,“快速過峯”和大面積人員感染造成部分行業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線下聚集性、接觸性服務行業短期內陷入“停滯”狀態,相關消費糾紛因此大量增加。出現了因疫情原因消費者無法按照原計劃出行,在相關網絡平臺預付的定金或合同價款遭遇退費難的問題。還有在疫情反覆期間,各類外賣平臺由於人手不夠、運力下降等原因,導致大量快遞網點癱瘓,包裹積壓或丟失的問題。

中消協還點名了在線會員服務亂象。隨着各類會員服務從線下向線上滲透,這一領域的問題也逐步顯現。智能電視平臺“套娃式”收費引起消費者不滿引發關注,這類投訴顯示,由於智能電視系統內各模塊資源相互獨立,造成消費者連續充值卻仍無法觀看全部視頻內容問題的發生;視頻平臺限制原會員用戶手機投屏功能,若解除限制需購買更貴的增值會員服務。消費者支付的費用越來越高,但體驗卻大打折扣。

針對這一現象,中消協表示,消費者額外支付會員費購買的是商家更專業的服務內容和更優質的消費體驗,但一些商家卻背離會員服務的本質和初衷,一味追求利潤“套路”收割消費者,大幅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感受和體驗。消費者在選擇會員服務時要注意會員具體權益內容,對於模糊表述要與商家確認並留存證據,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或消協組織投訴。

此外,網絡購物領域也呈現出新老問題交織的形勢,體現在保價規則引誤導、部分“小程序”購物售後無保障、平臺嵌平臺誤導消費者、國內平臺“國際購”業務售後渠道不暢等多方面。中消協建議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制定、修改、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讓消費更順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