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遊戲:美股“末日期權”大行其道,50%壽命不到6.5小時

華爾街見聞 周曉雯

美聯儲加息的一個“意外後果”:超短期策略崛起。

美股長期策略正在失效:超短期“末日期權”持續活躍,市場波動被層層放大。

週二,在高於預期的CPI數據公佈之後,美聯儲加息預期進一步坐實,美股低開之後卻一度集體轉漲。此後,高盛明星衍生品交易員Brian Garrett指出,這一天“可能是歷史上單日隱含波動(SPX~1.7%)和實際波動(0.03%)之間最大的斷層之一”。

他表示,這種“歷史性的脫節”體現在超短期權交易(尤其是當日到期的“末日期權”)的異常活躍中:

當天共有SPX現貨交易總計300萬份合約;

有40%,即120萬份合約在一天內到期,其中87%在零點到期;

83%的1日看漲期權在當日零點到期;

91%的1日看跌期權在當日零點到期。

也就是說,在週二這一天,“臨期”期權交易激增。目前這些期權佔所有期權交易的近50%,到期時間只有6.5個小時,甚至更短。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介紹,這類期權目前是標普500指數交易量最大的期權合約,推動了去年下半年美國主要股指的盤中波動大幅增加。

這種風險策略曾經在美國社交論壇Reddit上風靡一時。散戶們利用這一策略尋求快速獲利,曾拉爆對沖基金空頭倉位,一度逼得華爾街著名的對沖基金Melvin接近破產。但現在,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廣泛使用這一策略。

Evercore ISI 首席股票和衍生品策略師 Julian Emanuel 表示,交易臨期期權還有另一個吸引力:

與當年“除了股票別無選擇的時代”不同,當時利率被固定在接近於零的水平,但現在投資者可以輕鬆地從貨幣市場基金中賺取超過 4% 的收益。

與此同時,在 FAANG 和 meme 股票泡沫破滅後,許多人對重返市場持謹慎態度。 但他們可以通過僅將其投資組合的百分之幾投入臨期期權來重新採取行動,其中只有很小的期權價格處於風險之中。

因此,美聯儲加息的一個意外後果是促進了臨期期權的投機,同時投資者從他們的大部分資金中獲得了合理的無風險回報。

但這種策略可能放大標的資產的波動,造成市場混亂。與此同時,波動性加劇又會反過來助長風險情緒的上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惡性循環”。

分析人士認爲,在通脹數據和美聯儲的言論在市場中佔主導的情況下,短期合約的使用增多表明,任何長期策略都是徒勞的。

這種短期交易使投資者的收益或損失都是巨大的,因爲其更容易受到標的股票或指數價格變化的影響,加劇了單邊的波動性。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