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曉青

2月16日晚間,共享辦公空間WeWork(NYSE:WE)披露了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2年全年財報。

財報顯示,WeWork2022年第四季度營收爲8.48億美元(約合58.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淨虧損5.27億美元(約合36.1億元人民幣),而2021年同期淨虧損8.03億美元(約合55.01億元人民幣)。

去年第四季度公司總開支約14.29億美元,2021年同期爲14.2億美元;運營虧損5.81億美元,2021年同期運營虧損7.02億美元,另外歸屬於公司的淨虧損爲4.54億美元,2021年同期的淨虧損爲7.15億美元。調整後的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虧損2600萬美元,環比減虧75%,同比減虧2.57億美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WeWork的全系統房地產投資組合(systemwide real estate portfolio)包括39個國家和地區的779個地點,支持約90.6萬個工作站和68.2萬個實體會員。2022年第四季度,Wework實體會員同比增長了17%,實體入住率提高到75%,All Access 和 On-Demand 會員人數增長至約70000 人,同比增長56%。去年第四季度,每實體會員平均收入(ARPM)爲481美元。

從2022年全年來看,WeWork的營業收入爲32.45億美元,而2021年爲25.7億美元;公司淨虧損22.95億美元,2021年淨虧損46.32億美元。

WeWork預計,2023年公司第一季度的營收將達到8.3億美元至8.55億美元。調整後的EBITDA將達到-2500萬美元至收支平衡。

WeWork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Sandeep Mathrani表示:“我們去年第四季度業績表明,我們通過繼續專注於減少開支、優化我們的投資組合、增加收入和提高入住率,實現了2022財年的目標。”

WeWork創辦於2010年,主要業務是租賃寫字樓進行翻新,然後將其分開轉租給其它公司。成立9年,WeWork共獲超過80億美元的融資額,2019年初,日本軟銀集團以20億美元再次投資WeWork,使得這家公司的估值達到470億美元。

這家共享辦公空間的鼻祖上市之路並不順利。

在經歷了2019年10月份宣佈從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撤回招股說明書,無限期推遲IPO、高達470億美元的估值大幅暴跌、創始人離任、業務和人事的重整等一系列的事情之後, 大股東通過大手筆投入資金、任命新CEO等一系列的動作,試圖挽救這家公司。

作爲WeWork的大股東軟銀集團曾計劃在2019年11月份按照19.19美元/股的價格收購價值高達30億美元的WeWork股票,其中包括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前任首席執行官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手中高達9.7億美元的股份。但最終,軟銀決定放棄30億美元對WeWork的要約收購。

儘管此前嘗試上市而失敗,但WeWork仍未放棄上市計劃。

2021年3月,WeWork宣佈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BowX Acquisition Corp合併的方式上市,包括債務在內,這筆交易爲WeWork估值約90億美元。

2021年10月21日,WeWork正式以SPAC方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爲10.38美元/股,開盤價爲11.28美元,較發行價上漲8.7%。

WeWork此次上市的途徑與一般的股票不同,並不是採用公開募股的方式進行上市,而是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進行業務合併,進而進入資本市場。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又稱爲SPAC,是海外借殼上市的一種方式。與一般的買殼上市不同,SPAC是自己造殼。首先,企業會在美國設立一個特殊目的公司,該公司僅有現金,沒有實業和資產,並在資本市場上市。隨後,企業會和已經上市的殼公司進行併購,迅速實現上市融資的目的。

截至美東時間2月16日收盤,WeWork股價爲1.73美元/股,市值爲12.25億美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