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美國俄亥俄州危險化學品泄漏事件處置情況引發關注。當地時間2月3日,發生了一場火車事故,該列車50節車廂脫軌或損壞,20節運載危險化學品的車廂中有11節脫軌。從已公開的信息看,這起事故處置難稱科學,各方擔憂確有道理。

事故發生前的風險防範不科學。安全生產理應防患於未然,安全第一,預防爲主。從美國官方數據來看,載有危險品的列車脫軌事故頻繁發生。根據美國聯邦鐵路管理局的數據統計,過去10年間,美國共發生列車脫軌事故12441起,平均每天3.4次,其中1.8次載有危險品。本次涉事的美國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多年來將利潤置於安全之上,遊說美國政府放鬆安全管制,並大量裁員。美媒相關報道顯示,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並不是美國鐵路系統中唯一一家爲了逐利而忽視安全的公司。此次“載毒列車”脫軌原因,初步認定是車廂上的車輪軸承發生機械故障,暴露出美國貨運鐵路基礎設施陳舊、運維能力不足的嚴重缺陷。

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處置不科學。氯乙烯是合成聚氯乙烯的單體,主要用於製造聚氯乙烯塑料,即PVC塑料。事發後,列車運營方諾福克南方公司對其中5節車廂運載的氯乙烯進行所謂“受控釋放”操作,將其排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坑道內點燃。有人說,裝載壓縮氯乙烯的車廂存在爆炸風險,氯乙烯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氫,危害不大,該處置並無不妥。事實上,氯乙烯處置現場的視頻和照片中黑煙濃重,這是危險化學品不完全燃燒的特徵。氯乙烯的不完全燃燒能產生光氣、氯化氫等有毒氣體。光氣是一種劇毒氣體,曾在戰爭中被用作化學武器;氯化氫的水溶液就是鹽酸,可形成酸雨。除了較早公佈的氯乙烯外,脫軌列車上還裝載其他多種有毒化學品,這些危險化學品燃燒、泄漏,帶來的傷害是長期和慢性的。

事故發生後的危害評估不科學。“受控釋放”僅僅兩天後,當地官員就宣佈,事故區域及附近居民區“空氣和水質安全”,勸告被疏散的居民回家。現在,當地居民中,已有人出現頭痛和噁心症狀,還有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傳了當地出現死魚、死雞、死狗、死狐狸的照片。事故產生的污染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如果採取科學干預措施,本可以縮減危害時間和危害程度。但如果對該事故的危害評估不到位,那後續的科學干預措施能找誰來出錢出力實施呢?有專家預測,在無外力干預的情況下,此次事故造成的污染有可能會持續20年,甚至更久。

美國是全球領先的科技強國,其對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和處置經驗曾被許多國家學習。但俄亥俄州“載毒列車”脫軌事故的處置中,美國的種種表現堪稱“負面示範”。化工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其涉及的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美國“載毒列車”脫軌事故觸目驚心,國際社會應引以爲戒,更加重視危險化學品的重大安全風險防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