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一家公司能否上市最终的选择权不在监管层,而是股民。并非证监会下发注册批复的IPO企业就一定上市成功,而是股民根据IPO企业的定价高低以及投资价值决定它能不能上市,如果不看好,那就对它说不。

注册制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股民在市场中又占据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核准制下,A股的股民被保护得太过舒适,在入口端监管层已经帮投资者剔除了绝大部分投资风险,再加上相对偏低的发行价,留给了一二级市场稳定的套利空间,因此无脑打新可以闭眼赚钱。

实际上,注册制后在新股发行方面,有很大一部分股民还存在误解,那就是只要是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的IPO企业,就一定能够发行成功,实则不然,在注册制阶段,有的股票可能在最终的招股阶段发行失败而无法上市。

近几年,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实现注册制改革,新股上市虽然偶有破发,但尚无发行失败的情况,因此绝大多数股民对新股的态度依然是来者不拒,在他们看来充其量是由稳赚不赔变成了可能小赔。

这种观念依然是核准制下的打新观念,而注册制下股民才是决定IPO企业能否上市的最大话语权掌握者。对于已经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的IPO企业而言,由于是市场化定价,如果在招股阶段定价过高,或者企业本身的投资价值不被多数股民看好,那么在招股发行阶段,就可能出现向投资者出售的股票数量未达到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70%的情形,那就意味着本次发行失败。

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其实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一种博弈。上市公司负责推介自己的价值,股民负责出钱买单。如果还和此前一样,只要是新股就盲打,那股民会把自己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如果东西不愁卖,定价肯定高,甚至可能出现虚高,新股发行同样是这个道理。

股民要做的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深入地分析,对IPO企业的投资价值要有一个自己的心理价,这是注册制下的必修课。如果最终的申购价格超过了自己的心理预期,那就要果断地弃购,如果对高价新股说不的投资者多了,那么新股的发行价自然会降,甚至一些前景不佳的新股即便拿到了上市的注册批文,也会在最后因被股民嫌弃而铩羽而归。

随着注册制的稳步发展,预计股民会对打新更为理性,届时,新股发行失败的案例会从无到有,最终成为一种常态。

要知道,注册制不比核准制,监管层只负责对IPO企业的信息披露规范进行把关,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做判断,后面的审查和打分工作要由股民自己来完成,如果股民一直闭着眼给所有的IPO企业都打满分,那就是在拿自己的钱袋子开玩笑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