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舒琳 

繼此前卸任旗下兩隻基金後,近日,王宗合再次卸任另外兩隻基金。無獨有偶,另一知名基金經理馮明遠也陸續卸任旗下兩隻基金。此外,1月以來,不少知名基金經理旗下王牌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一系列或增聘或卸任的動作,引發業內對公募基金經理變動的擔憂。

知名基金經理減負進行時

2月15日,中加基金髮布公告,知名基金經理馮漢傑管理的中加轉型動力混合增聘張一然爲基金經理,二人共同管理該產品。至此,馮漢傑共管理6只產品(A、C份額合併計算),其中,有四隻爲雙基金經理管理。1月,“頂流”基金經理謝治宇、王崇管理的知名產品,也各自有增聘新基金經理的動作。

基金經理減負潮正處進行時。除了增聘人員共同管理,近期,還有不少基金經理卸任旗下產品。2月11日,鵬華基金知名基金經理王宗合再次卸任兩隻基金。公告顯示,王宗合因公司工作安排,卸任鵬華精選回報三年定開混合、鵬華中國50混合,兩隻產品均由此前共同管理的基金經理王雲鵬接任。值得關注的是,2月4日,王宗合就因公司工作安排卸任鵬華優質回報兩年定開混合、鵬華成長價值混合兩隻基金。截至2月15日,王宗合共管理6只基金,管理規模168.78億元。

此外,知名基金經理馮明遠也在近期卸任旗下產品。1月13日,馮明遠因內部調整原因卸任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期混合;2月3日,再次卸任旗下另一隻基金信澳先進智造股票。截至2月15日,馮明遠共管理7只產品,管理規模256.68億元。

業內擔憂“離職潮”

基金經理接連“卸擔子”,引發了投資者對其離職的擔憂。在某基金經理旗下基金評論區,不少投資者提出疑問:“換新人了,基金經理是不是要離職?他的基金該不該賣?”

這類擔憂不無道理,北京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知名基金經理通常爲公司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輕易不會離職。但當基金經理成長到一定階段,對平臺和個人發展空間有更高的要求時,若有其他公司給出極具吸引力的股權,或者自身有了創業的想法,公司也很難再留住知名基金經理。”

對於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如何留住“頂樑柱”更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總經理直言:“我們也知道開出的薪酬根本沒有辦法和頭部公司比,也不能期望基金經理在公司幹一輩子。但是,不得不預防‘臺柱子’走了之後,規模下滑、人才斷檔的問題。所以,公司近幾年更加重視平臺的作用,弱化明星基金的光環,儘可能培養能夠接替的基金經理。”

重視團隊穩定性

實際上,新年伊始,公募基金人員流動潮就已爆發。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截至2月15日,已有28位基金經理離任,新聘基金經理已達到77人。

近日,長城基金髮布公告,知名基金經理何以廣卸任長城安心回報混合、長城中小盤成長混合、長城研究精選混合、長城品質成長混合、長城均衡優選混合、長城智能產業靈活配置混合等多隻基金,旗下無在管基金。

作爲長城基金的“當家花旦”之一,何以廣自2015年開始管理基金產品,在基金經理崗位上任職超過7年,從業最佳回報率達到111.93%,離職前管理規模超過60億元,此前,還曾邁入過百億基金經理行列。

在北京某大型資管機構FOF基金經理看來,基金公司團隊穩定性最爲重要。“資管行業是以人爲主導的行業,如果團隊出了問題,可能會導致內部發生動盪。”他認爲,很多發展比較好的公司,究其原因,都擁有出色的治理結構,“行業裏的某龍頭公司,團隊就非常穩定,不少基金經理已經在公司任職十年以上。而穩定的團隊,是由優秀的治理結構、富有凝聚力的文化以及正確的管理方式共同決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