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國基金專欄

伴隨着疫情衝擊減弱、政策穩增長預期升溫,中國經濟有望開啓 “疫後復甦”,市場也普遍看好風險資產,對債市相對謹慎。但春節之後國內大類資產走勢與市場預期大相徑庭,權益市場在節後首個交易日大幅高開後震盪回落,滬深300指數自1月底至今下跌3.52%。而債券市場表現則好於預期,同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上漲0.9%,信用債表現更爲亮眼。

大類資產的意外表現可能是因爲市場預期與國內外現實有一定脫離所致。首先,海外市場去年底即開始交易美國通脹下行,並預期美國經濟在2023年可能將陷入衰退,從而交易美聯儲很快會結束加息週期甚至轉向降息,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3.9%左右最低下行至3.4%左右,對流動性更加敏感的納斯達克指數年初至今上漲12.62%。然而1月份失業率和CPI數據公佈後,顯示出美國經濟的韌性和通脹的粘性,美聯儲官員言論也預示着短端利率可能會高位維持,風險偏好也應聲回落。

其次,雖然近期出行和消費等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確實處於復甦態勢中,但節後高頻數據顯示工業生產領域表現分化,部分指標修復滯後,市場對經濟短期內修復的彈性和持續性開始懷疑。此外,雖然1月份信貸數據同比增幅明顯,但結構依然分化,居民部門信貸需求依然低迷,反映出私人部門預期依然謹慎。

再次,本輪復甦交易實際已經從去年10月底就開始展開,滬深300指數從10月份低點算起,最高反彈幅度近20%。而債券市場中間經歷理財贖回等流動性衝擊,調整幅度較大,尤其是信用債收益率水平和利差水平均大幅走高。因此,權益市場在技術上有一定止盈壓力,而債券收益率在調整後則吸引了配置資金的關注。

綜上,近期大類資產表現可以歸結爲預期搖擺帶來的資產價格修正,復甦交易適度再平衡。展望後市,海外市場雖然也還會有波折,但成本衝擊的通脹壓力會有所減弱,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也會下降。國內經濟之前受疫情衝擊和地產下行影響,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尚需時日,復甦趨勢會延續但不會一蹴而就。總體而言,今年或是國內經濟和市場的休養生息之年,貨幣政策預計將會繼續呵護經濟和市場,大類資產面臨的風險較去年會明顯收斂,股債回報有望好於去年,投資者可以結合自身承受能力適度提高風險容忍度,而不必過早離場。

在股債表現輪動、不斷平衡的情況下,“固收+”基金是參與今年市場的較好工具。富國基金固收團隊近年來不斷擴充“固收+”投研實力,產品線也進一步豐富,投資者可以積極關注。

(作者爲富國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副總經理兼富國產業債、富國新天鋒等基金基金經理 武磊;以上內容不代表對市場和行業走勢的判斷,也不構成投資動作和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