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商報

“賣吊牌”生意不好做,南極電商(002127.SZ)收購時間互聯欲打造新的增長極,卻不幸踩上雷點。

2016年,南極電商以9.56億元、溢價130倍的價格,收購一家名叫時間互聯的廣告公司,駛入互聯網營銷的快車道。然而,近兩年互聯網廣告市場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時間互聯的業績猛跌。

近日,南極電商公告稱,由於時間互聯商譽大幅減值,預計2022年虧損將達2.4億至3.1億元。這是公司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虧損。

起初靠“授權貼牌”的打法,南極電商在A股順利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甚至一度超過了茅臺。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貼牌”模式也讓南極電商面臨品控把關等難題,旗下品牌產品多次因抽檢不合格被官方點名及被消費者投訴。

爲提振業績,南極電商着手收購多個品牌IP,打造品牌矩陣,藉以緩解自己的困境,但這是否就是其破解發展瓶頸的良藥呢?

商譽減值致業績預虧

據悉,南極電商的業務主要分爲兩部分,以品牌授權爲主的電商業務,和以全資子公司時間互聯爲運營主體的互聯網傳媒業務。

因貼牌業務顯露頹勢,2016年8月15日,南極電商以9.56億元收購北京時間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間互聯”),佈局互聯網營銷,以期能與品牌授權業務形成產銷互動,提升自身的業績。

需要注意的是,被收購前,時間互聯2013年—2015年的淨利潤分別爲59萬元、-41萬元、1104萬元,按對賭協議規定,時間互聯承諾2016年度到2019年度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6800萬元、9000萬元、1.17億元和1.32億元,也就是說,公司被收購後需要在四年內完成4.07億元的淨利潤。

因此,當初南極電商收購時間互聯,一度讓很多人看不懂,南極電商爲何願意花9.56億元高價收購一家業績平平、甚至虧損的廣告公司?

神奇的是,時間互聯除了2019年,其餘年份都完成了業績承諾。2019年,時間互聯淨利潤1.16億元,低於業績承諾1600萬元並已做出現金補償。期間,2018年是時間互聯的高光時刻,淨利潤增速達到16%。

南極電商也因此賺得盆滿鉢滿。從2016年到2019年,公司營收翻了8倍,達近40億元。期間,南極電商更是以駭人聽聞的93.36%的毛利率,成爲A股電商毛利之王,一度超過茅臺。

但是,2020年成爲時間互聯業績的“分水嶺”,當年該公司實際完成的營業收入較2019年度增長10.57%,但扣非後淨利潤同比下滑29.72%,毛利率也從前一年的8.35%下滑至6.21%。

南極電商財報顯示,2021年,時間互聯淨利潤約1億元,同比下降13%。2022年,因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導致時間互聯盈利水平預計降至約4000萬元—5000萬元。初步估算上述資產存在減值跡象,預計報告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約4.5億元至5.0億元。

計提相關資產減值準備後,南極電商預計2022年歸母淨利潤全年虧損2.4億元至3.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0.31%—164.98%。而2021年南極電商盈利4.8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尚有2.49億元。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賣吊牌”模式陷發展瓶頸

“賣吊牌”的商業模式,對於南極電商來說,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據悉,“南極人”品牌創立於1998年,歷經多年發展後,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玉祥計劃縮短公司的產業鏈,從過去的自營生產、銷售改爲“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2008年成爲“南極人”的轉折點,公司開始向“品牌授權”轉型,放棄實體零售渠道,轉型電商服務型企業。

2015年8月份,“南極人”作價23.44億元借殼新民科技上市,搖身一變成爲“南極電商”。

上市後,南極電商開始“造品牌”戰略。2016年9月份,公司以5.93億元收購卡帝樂鱷魚95%股權;12月份,又以5000萬元收購了新宇有限公司100%股權,完成對“Classic Teddy”(精典泰迪)系列中文及圖形商標第1—35類的收購。

建立起品牌矩陣之後,南極電商便開啓“賣吊牌”之路,而不再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支出,也沒有傳統服飾企業的存貨銷售等“煩惱”,投資者對此也十分追捧。南極電商上市後股價節節攀升,到了2020年7月時股價最高漲到24.24元/股,總市值一度達到近600億元。

不過,“賣吊牌”雖然爲南極電商打開銷路,卻也帶來質量把控的難題。而且,嚴重缺乏自身商品,也無法與消費者建立更長久更緊密的價值觀聯繫。

僅2018年一年,南極人就上過14次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涉及蠶絲被、內衣、童裝到捲髮器、按摩棒等多種產品。2019年,上海市監局對48個批次老年健步鞋進行了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檢,南極人品牌男鞋再次抽檢不合格。2021年市場監督總局抽查不合格休閒服裝產品時,南極人再次上榜。

除了官方抽檢不合格外,南極電商旗下品牌口碑也出現下滑。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南極人”詞條的投訴高達2085條,投訴內容多涉及“產品質量差”、“售後服務差”等。

此外,從財報數據來看,公司品牌綜合服務業務近年來處於逐步萎縮狀態,該業務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12.46億元下降至2021年的6.52億元,2022年上半年爲1.91億元。

2022年上半年,南極電商歸母淨利潤1.76億元,同比下滑28.06%。根據公告,這也是由於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的收入下滑。

半年內砸5.55億兩次“買牌”自救

或爲緩解經營壓力,從去年初開始,南極電商籌劃對品牌進行升級,再次出手購買品牌。

2022年2月10日,南極電商公告,百家好(上海)時裝有限公司(下稱“百家好”)已於近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並取得營業執照。

此前的收購公告顯示,公司以1.8億元收購韓國女裝品牌百家好100%股權,並以3.3億元納入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等的78件“韓潮”商標。

資料顯示,百家好成立於2004年,經營範圍包括各類服裝服飾配飾、日用百貨等,不過其業績並不算好。2020年至2021年前9月,百家好實現營收分別爲13.37億元、9.66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83億元、-0.67億元。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百家好的負債總額達12.39億元,淨資產爲-3.38億元。

對於這項收購,南極電商表示,百家好在研發、生產、質量管理上有較強優勢,能較好補充公司的短板。

這次收購後,時隔半年南極電商再次出手。2022年8月18日,公司表示爲豐富品牌運維體系,以4500萬元收購貝拉維拉服飾有限公司100%股權。

和百家好類似,貝拉維拉服飾自身的經營境況也難言樂觀。南極電商希望通過收購品牌來緩解自己的困境。不過,這樣的做法,真的能成功嗎?

在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看來,南極人多次花費巨資收購服裝品牌,主要是因爲南極電商主品牌授權的開拓空間已經到了瓶頸期,頻繁的收購也是考慮品牌矩陣的打造。

不過,有行業人士表示,“南極人”品牌價值的下降,不僅是因爲賣吊牌,更是因爲不斷擴展賣吊牌的商品品類,而難以對生產商進行足夠好的質量管控,以及外觀、設計等方面的一成不變,也加劇了消費者對南極人品牌的負面印象。

視覺中國

責編:Z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