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吉林長春的吳巧在一個公衆號上看到一則招聘網絡兼職的信息,號稱“時間自由、居家可做”。吳巧掃描二維碼進入一個鏈接,對方聲稱,需要先繳納保證金在“小紅書”點關注,爲商家增加流量等任務,不但可以掙到佣金,還可以成爲公司的正式員工。吳巧順利地完成兩單任務,並拿回了保證金,也收到了佣金。

但從第三單任務開始,做任務的App變成“小紅書之家”,保證金也越交越多。對方以“操作失誤”爲名,勸她繼續交錢補單。在“投入”4萬多元后,吳巧才意識到被騙,但已經聯繫不上對方。

吳巧只是衆多上當受騙者之一。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去年12月至今,以“網絡兼職”信息爲誘導,“小紅書”、“餓了麼”等多家知名App平臺被冒充,受騙者被要求不斷繳納高額保證金做任務,從而被騙。受騙者來自湖北襄陽、太原、廣州增城、甘肅天水等多個地方,最多者被騙近20萬元。

目前,多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做“網絡兼職”身陷交保證金套路

2月3日下午,吳巧無意中看到一個公衆號發佈的信息,信息號稱是“小紅書2023年春季招聘”,在職或無業人員均可,“月薪6000-9000元,日結薪資200-300元”,並聲稱,“加入小紅書,在一個高速發展的平臺開啓你的職業生涯”。

吳巧心動了。她掃描上面的二維碼以後,出現了一個鏈接,可以和客服人員對話。然後按對方要求下載了一個名叫“小紅書之家”的App,註冊並綁定銀行卡,之後進到APP的羣聊頁面。羣聊裏有任務信息,還有專門的接待員。

近日,小紅書方面表示,“小紅書之家”跟“小紅書”沒有任何關係。

接待員告訴她,公司負責對接“小紅書”裏的商家,兼職的工作內容就是做任務。

任務又分爲兩種。一種是“關注”任務,在接待員指定的時間段內,在“小紅書”上關注指定的商家,爲商家增加流量。每關注一個賬號,會有3.8元的佣金。

另一種是認購“公益數據”任務,在指定的時間段內,在“小紅書之家”App的小程序上,按接待員要求選擇不同的積分數值選項提交即可。不過需要多人配合一起完成任務,並可分享保證金25%的佣金。

接待員還稱,完成三單任務就可以轉成正式員工,之後每天只需完成要求的任務,就有100元的底薪。

接待員聲稱,做任務需要預先向指定的賬戶轉賬繳納保證金,任務不同保證金的數額也不等,並稱這是公司的規定,也是一單任務的額度。每單任務完成並由接待員確認後,保證金和佣金會返回在“小紅書之家”App裏的賬戶,可申請提現。

吳巧決定嘗試一下。

她將108元保證金轉到接待員指定的賬戶,並按照接待員要求,在小紅書上關注對方提供的一些農副產品店家。如接待員所言,完成任務後,她在“小紅書之家”App上的賬號就收到了錢,包括108元保證金及佣金。隨後吳巧又做了第二單508元的任務,同樣順利收到了保證金和佣金。

吳巧說,兩單任務下來,不僅保證金歸還了,還掙了幾百元的佣金。

但在做第三單任務時,就變成了在“小紅書之家”App裏面的小程序認購“公益數據”,而且保證金提高到了1008元。

有了前兩單的“成功”,吳巧對這些變化沒有多想,也沒有多問。她只想着,趕快完成第三單任務,能轉爲正式員工,拿到底薪。

吳巧用接待員臨時提供的一個程序碼進入任務頁面,發現裏面有多個選項,包括小紅書公益等多家網絡平臺公益項目。

吳巧按照接待員的指定進入“小紅書公益”,裏面有“榮、華、富、貴”4個選項,每個字對應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積分。她需要在指定的時間段內選擇其中一項認購提交,然後等待接待員確認任務是否成功。每個選項下面還有其他人的認購信息,並顯示其他人已經完成的積分。

但這一次顯示“操作失誤”。接待員告知吳巧,她被商家投訴了,她的操作影響了店鋪流水。吳巧有點慌了,明明提交的是對方要求的選項,提交後再查看卻發現錯了,她也以爲是自己的失誤導致的。

接待員告訴她,她預付的1008元已經在商家那邊凍結了。要再交8900元補單,重新認購任務,才能把之前的錢解凍。

吳巧有點想打退堂鼓。這時,羣裏的其他成員開始抱怨,說是因爲她的失誤導致大家拿不到錢,是她害了大家,“不負責任”。正當吳巧有些愧疚之時,接待員開始勸說吳巧重新認購任務,並稱補單挺好的,平時想要認購這麼大金額的任務還沒有。

吳巧事後覺得,羣聊裏的其他成員,可能都是“託”,就是爲了騙她一個人。

吳巧咬牙又轉賬了8900元補單,但執行任務時又顯示“操作失誤”。她又再次補單,這次是31000元,結果還是“操作失誤”。

按照對方的要求,需要再交10萬元補單,才能繼續領取任務。吳巧這才感到不對勁,趕緊去公衆號找之前那個消息的鏈接,發現已經被刪除了。

吳巧想提現“小紅書之家”App賬戶裏的錢,也毫無反應。隨後,吳巧在長春當地派出所報了警。

“整個節奏很快,我完全被帶着走,當時腦子空了。”直到現在,吳巧都還在“小紅書之家”App的羣聊裏,但她被禁言了,只能看見以前的聊天記錄。

受騙者來自全國多個地方

落入“網絡招聘”陷阱的,不止吳巧一個人。

2月1日,來自湖北襄陽的張玲在一個公衆號上看到了《開始了!湖北2月7日開始,僅招300人,待遇優厚,欲做從速,先到先得》的消息,稱“小紅書招聘兼職,待遇豐厚”。

和吳巧的經歷一樣,張玲先後輕鬆地做完了108元和508元的兩單任務,在第三單1008元的任務時遇上了所謂的“操作失誤”,深陷其中。

“小紅書之家”App上顯示,加上轉賬過去的保證金和佣金,張玲可提現金額爲250382元。最後,接待員告知她,提現需要繳納5萬多元的稅費,而且需要提前轉賬。這時,她才感覺不對勁,問了朋友,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近20萬元。

張玲急忙撥打110,並在當地一派出所報警。

而另一起警方通報的案例中,2月1日,甘肅天水甘谷縣的謝某在微信公衆號上見到一條推送信息,掃碼後被誘導下載了“小紅書之家”App,通過接單掙佣金,多次轉賬後被騙176834元。

來自太原的程輝,也遭遇到了類似的網絡兼職騙局。但與吳巧、張玲不同,對方換了個“馬甲”——“小紅書之家”換成了“翼揚網絡”。

後來的過程與吳巧、張玲極爲相似:先被要求在“翼揚網絡”APP羣聊裏接任務,在“翼揚網絡”App裏的小程序上購買抖幣、快幣等虛擬幣來完成任務。

接待員爲了取信於他,還發來了一份《委託孵化協議》,甲方是火狐狸抖音網紅孵化團隊,乙方是翼揚網絡,甲方委託乙方給旗下主播漲粉、帶貨直播間刷榜、頂在線人氣、視頻熱門、打榜助力等事宜,以此證明此項300萬元總業務的合法性。

翼揚網絡法務部門工作人員稱,他們從未被火狐狸抖音網紅孵化團授權,也沒有推廣發布此類招聘。

類似吳巧受騙的一套操作下來,先交保證金再接單,程輝稱被騙了8.5萬元。

來自廣州增城的梁興,也是去年12月31日在一個公衆號上看到的兼職信息,從而下載了“翼揚網絡”App。幸運的是,當他執行到第三單任務時就停下來,損失了1400多元。

太原的程輝說,感覺不對勁後,他在網上查找到翼揚網絡的地址,並從太原去了一趟翼揚網絡所在的杭州辦公室,才得知上當受騙。

主動聯繫上翼揚網絡公司求證是否被騙的,並不止程輝一人。來自甘肅平涼的徐勇在蘭州打工,去年12月底在一個公衆號上看到兼職信息,被誘導下載了“翼揚科技”App,前後被騙了15萬多元。

浙江翼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務告訴新京報記者,得知此事後,他們已經在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石橋派出所報警。“目前公司已知的受騙者7人,被騙金額65萬元。”

新京報記者聯繫杭州市石橋派出所,對方以正在辦案爲由沒有接受採訪,杭州反詐中心也沒有就此事接受採訪。

湖北省襄陽市公安局政治部一位負責人稱,目前還不清楚辦案單位是派出所還是反詐中心,需要具體瞭解之後再說。

多家公司發佈聲明稱被假冒

目前,翼揚網絡已經發出聲明,稱“近期出現冒充我司名義進行直播業務詐騙,請各位用戶謹防上當”。並表示,如果被要求下載App或轉賬的,請通過官方公衆號或400電話求證,以免受騙。

張玲告訴新京報記者,確認自己在“小紅書之家”App被騙後,她主動聯繫上小紅書,求證小紅書是否有招聘網絡兼職,被對方告知公司根本沒有此類招聘,並得知公衆號招聘信息的發佈也不是小紅書授權。

2月1日,小紅書就此事發布了聲明,稱“不法分子冒用本公司的名義,通過多家媒體平臺發佈虛假招聘及助農送水果活動廣告,誘導用戶在小紅書進行刷量僞造虛假數據等非法活動”。

小紅書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證實,2月1日當天,小紅書一名工作人員還找到了一個公衆號剛發佈不久的此類推廣信息,也掃描了二維碼,跳出一個類似微信的聊天頁面,與客服能正常對話。對方還支付了承諾諮詢入職的紅包獎勵。但當他質疑真假後,客服再也不理他。

這名工作人員隨後找到發佈這則信息的公衆號,發現信息已打不開了。此時距離公衆號發佈推廣信息不足4小時。

小紅書方面稱,公司近期發現多個公衆號發佈此類廣告,事後他們都第一時間進行了投訴並舉報。

張玲還找到了發佈招聘信息的公衆號。公衆號運營方告訴她,發佈這則招聘信息的人提供了全套的營業執照和授權書。

張玲說,《營業執照》上面的公司是“成都欣媒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授權書》稱“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小紅書)”授權成都欣媒“負責公衆號推廣(事宜)、售後服務等權限”。

數位受騙者也表述,他們追問發佈信息的公衆號,發現信息發佈者也都是“成都欣媒廣告傳媒有限公司”。

新京報記者聯繫上成都欣媒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慶偉,張慶偉表示,他們公司莫名其妙被冒充了。2月10日上午,他們已經在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分局雙橋子派出所報警備案。

同樣中槍的還有“餓了麼”。據受騙者提供的證據稱,授權“翼揚網絡”去公衆號發佈兼職信息推廣的是“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外賣平臺“餓了麼”。

翼揚網絡法務部門工作人員稱,他們從未被“餓了麼”授權,也沒有去推廣發布此類招聘。

新京報記者就此事聯繫餓了麼,截至2月20日晚11時許仍未得到回覆。

新京報記者發現,行騙者疑似借多家傳媒平臺公衆號發信息,從而引誘受騙者,不僅假冒大公司發佈招聘信息,並且這些兼職信息發佈的委託方也是假冒的。

涉案App名稱隨便改 騙局套路都一樣

新京報記者發現,從去年底至今年2月,以網絡兼職爲名被騙的事件中,多是冒用知名公司名義,且需要下載另外的App。

除了前述提到的“小紅書之家”App和“翼揚網絡”App,還有其他App。

甘肅天水市反詐中心今年2月公佈的一起案件中,2月2日,秦州區的林某接到自稱58同城客服的電話,被誘導下載“星聚傳媒”App,通過完成刷單任務來掙錢,多次轉賬後被騙43361元。

全國公安百佳刑警、反詐戰線尖兵及公安部特聘專案教官康飛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涉案的App都是犯罪分子用來引流的。引流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社羣網站或主流網站上推廣,有招聘兼職的,還有投資的,或刷單的,各種說法都有,防不勝防,但目的都是爲了引流。將受騙者引到私聊裏面,私聊後再誘導下載違法App,先給點甜頭博取受害人的信任,從而進行詐騙。

康飛表示,這些涉案的App都是假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服務器通常在境外。犯罪分子的成本很低,開發一套App,今天叫“小紅書之家”,明天可以叫“翼揚網絡”等等。App的名稱都是可以隨便更改的,騙局的套路也都是一樣,因此要注意分辨真僞。

康飛介紹,用戶下載一個非主流App,正常的下載渠道會做屏蔽。比如華爲手機會提醒用戶,“這並非官方應用下的。”

然而,這些用於騙人的App,雖然被禁止開發,但其又是基於互聯網的,即使服務器不在中國,也能實現。警方禁了這個App後,犯罪分子只需換一個域名或者換一個端口,只需花幾塊錢,又推出來了,這樣的App使用時間是不長的,通常只會存在幾個小時。

據新京報記者瞭解,多名受害者報警後,多地警方已介入此案進行調查。

(文中吳巧、張玲、程輝、徐勇、梁興爲化名)

新京報記者 羅道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