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21日訊(編輯 周子意)週二(2月2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在全球金融狀況緩和、食品和石油價格下降、中國經濟反彈的背景下,今年亞洲經濟將迎來更加強勁復甦。

儘管如此,IMF還是提醒,在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放緩的背景下,亞洲經濟體仍面臨長期挑戰。

全球經濟的亮點

IMF亞太部主任Krishna Srinivasan、副主任Thomas Helbling和主管Shanaka J. Peiris在週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亞太將成爲“迄今爲止全球主要地區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全球經濟放緩中的一個亮點”

文章寫道,亞太地區的經濟逆風今年會出現緩解,預計該地區今年的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3.8%提高到4.7%。

此外,該地區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是推動亞太經濟的“主力軍”, IMF預計它們在2023年將增長5.3%。

隨着疫情期間供應鏈中斷問題的消退,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國家都恢復了疫情前的強勁增長,它們的服務業正在大步前進,加快了經濟增長勢頭。

IMF亞太部高級官員表示,預計中國和印度今年就將貢獻全球GDP增長的一半以上。

通脹抬頭是今年的威脅

根據IMF的最新預測,通脹抬頭將對亞洲本應向好的一年構成威脅。

IMF雖看好亞太地區經濟前景,不過該組織還是提醒道,如果核心通脹沒有顯示出迴歸目標的明顯跡象,亞洲各國央行可能需要進一步加息

這篇文章還指出,儘管總體通脹數據出現放緩,但剔除暫時性和不穩定項的核心通脹指標仍然高於目標,所以政策制定者必須保持警惕。

如今,全球許多主要央行在持續的價格壓力下回歸鷹派立場。美聯儲官員認爲,由於通貨膨脹率高於預期,更大幅度的加息重新成爲可能;澳大利亞聯儲本月早些時候將基準利率提高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

債務上升帶來長期挑戰

儘管短期前景有所好轉,但重要的長期挑戰依然存在。

IMF建議,整個亞洲需要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和長期增長。

大流行期間的財政赤字和過去一年較高的長期利率增加了公共債務負擔。多個亞洲國家面臨債務危機,有關當局必須繼續實施逐步鞏固財政的計劃。

IMF補充道,許多亞洲國家面臨着金融脆弱性加劇的問題,家庭和企業部門的槓桿率都很高,銀行業對房地產低迷的風險敞口也很大。這表明,在控制通脹和確保金融穩定之間存在微妙的政策權衡,當局有必要強化問題解決框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