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杜雨萌

繼成飛借殼中航電測後,2月22日,“中航系”重組整合再傳捷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集團”)下屬兩家上市公司——中航電子吸收合併中航機電重大重組獲得成功。

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稱,隨着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展開,未來,繼續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力度以及推進相關行業的重組整合,有望成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重點工作。對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來說,應通過苦練內功、強化公衆公司意識等方式,讓市場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的價值。

軍工資產證券化水平

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2月22日,中航電子發佈《關於公司換股吸收合併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請求權股份清算與交割的實施結果公告》稱,收購請求權提供方中航科工已於近日辦理完成有效申報收購請求權的股份過戶手續,相應的資金將自2023年2月21日起的5個工作日內分別轉入有效申報收購請求權的異議股東對應的資金賬戶中。隨着後續相關手續的辦理完成,兩家軍工類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事項也將正式落地。

在業內看來,中航電子與中航機電合併將形成航空工業重要機載系統上市平臺,加快機載業務發展,且上市公司體外仍存大量優質資產,後續有望進一步擴充上市公司業務覆蓋領域。兩家企業合併落地後的資產注入動作和內部激勵理順值得期待。

軍工行業是歷次國企改革的重點領域,而加快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進程更是重中之重。

中航證券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較以往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國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從2010年的21.89%已提升至2021年的47.59%,但從全球來看,國外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爲70%到80%,國內的軍工資產證券化仍然屬於較低水平,大幅低於國外成熟軍工企業。

“也就是說,未來我國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中航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張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軍工行業的改革,是真正激發產業內在活力、快速提升行業效率的根本要求。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軍工央企資產證券化率仍將有望持續提升。軍工央企市場化改革下,科研院所改制、混改並最終實現資產證券化有望進一步提速,這將有益於十大軍工央企高質量發展。

在張超看來,對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來說,資本市場是資金來源的有效補充,尤其在軍工行業快速擴產上量的“十四五”期間,軍工行業正迎來一個高景氣增長的新時期和大時代,資本與行業將相互耦合,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爲其中的主要平臺,隨着行業融資規模的大幅上漲,將持續提升我國國防軍工能力的整體建設效率。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改革重點明晰

無論是去年5月份國資委印發的又一個以三年爲週期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還是2023年敲定的國資國企改革重點工作,“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均是其中“主角”。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今年2月17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以市場化方式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穩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培育和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增資擴股,2023年在裝備製造、檢驗檢測、醫藥健康、礦產資源、工程承包、煤電、清潔能源等領域推動專業化整合,切實提高產業競爭力。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以首次公告日作爲統計依據,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18時,已有51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併購事件涉及“重大資產收購/出讓/置換”。其中,僅央企國資控股上市公司就有18家;從項目進度來看,5家已完成,13家正在進行中。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國企混改與員工持股研究中心負責人朱昌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國資委透露出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內容看,主要突出創造價值、守牢底線、科技自強以及優化佈局,這也爲相關央企上市公司提出具體改革方向,即以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爲目標部署改革發展工作,既要深化改革體制機制,更要全面改革發展動能和產業結構。

朱昌明預計,隨着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展開,繼續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力度,以及推進相關行業的重組整合有望成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重點工作。其中,科技創新是爲了解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問題,重組整合則是爲了實現國資國企調結構、優佈局。

苦練內功

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自去年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後,合理重估“中國優勢”特別是支持以國資爲代表的中國優質資產估值迴歸成爲各方關注的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原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下,國有企業的價值有望得到市場的進一步挖掘。當然,要想讓市場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的價值,引導更多投資者進入國有企業,還需進一步規範資本市場秩序,深化推動國有企業分類改革,以及加快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推動中央企業國際化市場化發展。

在朱昌明看來,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和建立中國現代特色估值體系都是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改善市場估值、更高效率配置市場資源提供了良好環境。

“過往,資本市場存在優質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場估值與內在價值不相符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央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創新業務比例低、體制機制僵化、中長期激勵不足等問題;二是央企上市公司不重視投資者關係管理,缺乏與投資者的主動交流,導致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對央企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國企改革、科技創新等變化不太瞭解,存在信息不對稱。”朱昌明認爲,要解決上述問題,央企上市公司應立足自身改革破局,而不是把市值增長的希望寄託在估值方法的“顛覆”上,即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症下藥,通過苦練內功以提升其價值創造能力;同時,通過強化公衆公司意識以推動價值實現。

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在於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效率。隨着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加快推進,中央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運作來實現相關重組整合,可以說是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

原磊表示,對於中央企業來講,用好資本市場,首先,要堅持高質量導向,讓更多有競爭力的中央企業子企業整體上市;其次,要注重引進基金、個人、外資等不同類型的投資者,發揮好資本市場在優化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後,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讓更多優質資源向科技類企業傾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