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李雯珊

2月22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華爲內部人士處獲得一份華爲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CEO餘承東關於華爲汽車業務戰略方向的《談話紀要》(下稱《紀要》)。《紀要》解析了近期市場關注的華爲是否直接下場造車,以及華爲如何深度發展汽車業務等問題。

餘承東:

華爲沒有做整車的能力

近期,華爲與賽力斯、江淮汽車合作的傳聞不斷。先有賽力斯海報標誌變更以及傳言華爲研發人員撤離的消息,引發賽力斯股價創出新低;後有華爲與江淮汽車聯手“造車”的猜測不脛而走。

“華爲沒有做整車的能力,而且車廠已經有這個能力,爲什麼我們要再去重複建造工廠,自己造車?實質上,中國有不少汽車工廠產能是閒置的,我們要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車廠掙大錢,華爲掙小錢。”對於華爲是否要下場“造車”,餘承東在《紀要》中如是說。

2020年10月26日,華爲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表明,華爲不造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爲智聯網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這份文件的末尾寫着“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爲3年”。基於上述文件的時間節點,外界認爲如今距離華爲不造車的承諾過期“只剩下8個月的時間”。

“不管對外怎麼解釋華爲不會直接下場造車,大家對此似乎都並不是很相信,但是在華爲的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也是適用於我們所有的業務線條,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這其實與車廠掙大錢華爲掙小錢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上述華爲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餘承東還在《紀要》中表示,“華爲與賽力斯的合作並不是代工模式,實際上雙方是聯合研發,華爲不僅提供零部件,還要從設計、質量、用戶體驗、整體的質量管控、OTA的版本升級等方面瞭解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地軟件升級。智選車模式跟賽力斯的合作是最深入、最早的,所以賽力斯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跟賽力斯合作之後,它的質量、能力都得到巨大提升,未來會繼續大力投入。”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華爲應該不會下場造車,因爲目前直接造車風險較大,條件不成熟。華爲的汽車業務接下來會更加註重商業化與盈利,由此來看,華爲在現階段需要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將產品應用在更多車型上。”

智選車模式

從“看不懂”到“追不上”

2022年7月份,華爲對外表示,正以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Inside模式)、智選車模式三種合作方式與車企實現全方位合作。華爲接下來會力推何種模式促進汽車業務發展?

“汽車沒有大賣,零部件又如何大賣呢?做零部件模式,想成爲博世等行業龍頭,那是不太可能的。現在我們做智能化部件,需要不斷迭代,需要不停地升級與發展;現如今已經進入智能化時代,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智選車模式滿足市場需求。”餘承東在《紀要》中表示。

餘承東稱,我們在問界開創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是由華爲做生態品牌。“我們聯合相關車企打造生態聯盟與平臺,把它們的產品體驗打造到極致,與車廠聯合開發共同研發,提供智能化、軟件、芯片等全方位管控,相信智選車模式從別人看不懂,到最後讓他們追不上。”

餘承東認爲,華爲人擅長研究與質量體驗,不會造華爲品牌的汽車,但是會打造華爲的汽車生態。

“華爲的三大糧倉分別是運營商、企業和終端業務,它們都是通過軍團與生態的兩大法寶來拓展市場與加深競爭護城河,所以華爲打造汽車生態聯盟提高‘勝率’並不稀奇,鴻蒙、歐拉、昇騰、華爲雲等業務也是採取同樣的做法。”招商證券相關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在《紀要》中,餘承東表示,“目前汽車業務華爲還沒利潤,汽車業務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他相信,與華爲緊密合作的問界會成爲中國盈利最好的車企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