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日報

下一步,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持續用好重組整合這個重要抓手,加快國有資本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本報記者 杜雨萌

2月23日,國新辦舉行第二場“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表示,“科技決定着企業的未來,也決定着未來的企業。面向未來,我們將準確把握中央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鞏固優勢、補上短板、緊跟前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着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整合

“兩手都要抓”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張玉卓強調,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高質量發展是本質要求。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突出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一個目標”,用好“兩個途徑”。

堅持“一個目標”就是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兩個途徑”,一是提高核心競爭力;二是通過優化佈局,調整結構來增強核心功能。

張玉卓指出,增強核心功能,重點是優化佈局、調整結構、鞏固國有經濟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行業領域的控制地位,加大對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提升對公共服務體系的保障能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

黨的二十大專門部署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工作,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表示,國資委將以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爲重點,乘勢而上深入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主要考慮要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快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作用。二是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三是加快健全有利於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翁傑明稱,下一步,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持續用好重組整合這個重要抓手,加快國有資本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工作中將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堅持以市場化原則來推進。二是瞄準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來推進。三是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來推進。四是聚焦資源高效配置來推進。

談及下階段的重組整合究竟是以專業化整合爲主,還是產業化整合爲主時,翁傑明表示,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整合互聯互通、互相促進,不能夠截然分開。兩手都要抓,兩個方面繼續相互促進。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內部的專業化整合,把橫向的相應的產業通過整合實現“一企一業、一業一企”,提高企業集中度,增強集約化管理。但同時,也要大力推進產業化整合,這就意味着要立足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在央企和國企內部,同時還要突破現有領域,向全社會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張開雙手,用市場化的方式進行股權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的現代化產業發展。

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有三大着力點

中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如何?張玉卓用了兩個詞予以概括:一是“成果輝煌”,二是“任重道遠”。

據張玉卓介紹,過去這些年,中央企業在基礎前沿領域貢獻了一批原創成果,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科技動能,爲維護我國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爲人民羣衆享受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中央企業圍繞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以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5G通信率先規模化運用,2022年重大進展包括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在高端材料方面,碳纖維萬噸級的48K大絲束碳纖維生產線投產,C919大飛機驗證交付,還有一批高性能的裝備,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張玉卓指出,和先進的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科技還存在着一定差距。中央企業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方面,還有很大潛力。面向未來,國資委將準確把握中央企業在我國科技創新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鞏固優勢、補上短板、緊跟前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着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

具體來說,一是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不斷實現新突破。包括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高質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包括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關鍵領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能力。

二是在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產出效率上不斷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突出科技產出、科技成果、科技轉化、科技產業,構建以實效爲導向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健全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加速技術迭代升級,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機制,讓科技成果有市場、讓科研人員有回報。

三是在增強創新體系效能上不斷實現新突破。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強化重大工程牽引,用好國家實驗室、創新聯合體等平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整合轉制科研院所、應用類科研單位,組建行業研究院,引領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