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周尚伃

伴隨市場回暖,今年以來機構調研步伐加快,且線下調研活動也日趨活躍。而相比之下,機構中券商、公募對上市公司的調研最顯“勤奮”。

開源證券金融工程魏建榕團隊研究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機構投資者累計調研次數近2.4萬次,覆蓋79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個交易日調研約25家上市公司。從板塊覆蓋度來看,今年以來,機構調研主要集中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被調研數量佔比約38%。

對於機構調研的加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濟復甦已成爲當前的主旋律,機構加強調研是順應趨勢,同時,線下實地調研效果顯然更好。”

不過,研究數據顯示,從機構投資者調研類型來看,特定對象調研佔40%以上,其次是電話調研;相比線上和電話調研,線下調研佔比仍然不高,僅爲16%。

江瀚告訴記者,“線上調研的優勢在於效率高、簡便,而且被調研的上市公司接受度也更高。相比之下,線下調研的優勢在於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企業情況。甚至可以從公司員工的精神面貌窺探公司經營狀態和發展前景等。”

此外,研究數據還描繪出了“最勤奮”的調研機構,例如,在券商中,調研次數最多的前五家機構分別爲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天風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平均調研公司數量均超100家。基金公司中,調研次數最多的前五家機構分別爲博時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和鵬華基金,平均調研公司數量均超100家。

“近期,券商和公募積極調研,背後主要原因還在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江瀚補充道。

開源證券魏建榕團隊以上市公司公告日爲基準,分別向前和向後回溯30個交易日,統計機構調研前後上市公司股價相對於中證800指數的超額收益情況。相比於以往機構調研後上市公司股價超額收益趨於平庸,今年以來,機構調研後個股超額收益有明顯的提升,越受機構關注的個股,股價表現越好,推測其與近期小市值效應強勁有一定的關係。需要注意的是,20個交易日以後,調研實現的超額收益逐漸衰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