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易在野生鳥類中傳播的高致病性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已蔓延至全球越來越多地方,甚至致死水貂等多種哺乳動物。但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說,現階段H5N1禽流感疫情對人類構成的風險依然不高,因爲它的最新毒株雖然提高了野生鳥類的感染幾率,卻可能更難入侵人類細胞。

據路透社23日報道,H5N1禽流感病毒的最新毒株是出現於2020年的進化枝2.3.4.4b,已傳入非洲、亞洲、歐洲以及北美和南美多地,造成大量野鳥和家禽死亡,嚴重程度前所未有。

近來,這一進化枝還導致多種哺乳動物出現感染,包括狐狸、灰熊、海豹和海獅,原因可能是這些動物喫下染疫鳥類屍體。

但世界衛生組織所收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僅不到10人感染這一H5N1進化枝。這些病例大多症狀輕微,感染者與染疫鳥類有過密切接觸。

自1997年以來,全球共有超過880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但幾乎全部感染的是先前的進化枝,且2016年以來感染H5N1的人非常少。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8日說,H5N1禽流感病毒過去25年來在野鳥和家禽當中傳播,但對人類構成的風險依然低。不過,近來它蔓延至哺乳動物的現象應予“密切監測”。

《歐洲監控》週刊1月發表有關西班牙水貂農場出現H5N1禽流感疫情的研究,令病毒學家擔心,禽流感病毒可能從“水貂傳水貂”變成“人傳人”。

多名流行病專家告訴路透社記者,現階段H5N1禽流感病毒入侵和感染細胞的方式使它在野鳥當中大肆傳播,卻不太容易傳染給人類。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流感部門首席醫療官蒂莫西·烏耶基說,從水貂身上提取H5N1禽流感病毒有一處遺傳標記,可能增加了病毒出現“水貂傳水貂”的可能性,但並沒有表現出更容易傳染給人類的特性。人感染H5N1風險升高的條件之一是病毒能更容易感染人類的上呼吸道,但人類上呼吸道並沒有可與現有H5N1病毒結合後發生感染的細胞受體。

在少數情況下,H5N1會與人類下呼吸道受體結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獸醫臨牀醫學教授詹姆斯·洛說:“我們知道禽類病毒偶爾會影響人類,但前提是人需要與鳥類大量接觸。”

相比人類,水貂呼吸道有兩種不同的細胞受體,其中一種使它更易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動物和鳥類流感研究專家理查德·韋比認爲,現階段的H5N1禽流感病毒要改變對受體的偏好“非常難”。

不過,公共衛生專家不否認H5N1或其他禽流感病毒可能變異並引發大規模流行。洛認爲,公共衛生界應當對此“密切關注”,但沒必要“失去理智”。

陳丹(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