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於2月13日發佈。文件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提出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貸款投放,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具體要求。

金融業如何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服務糧食生產,做好“三農”工作,打通痛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增加鄉村振興貸款投放

農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務中的短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需要不斷探索創新金融支持鄉村建設的有效方式,推動金融活水流入鄉村。如何完成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貸款投放的要求?

“從‘量’上看,各銀行要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保證涉農貸款餘額持續增長,確保涉農信貸供給與涉農融資需求相匹配。通過各類監管政策,引導、激勵銀行將信貸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提升農村金融供給。”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

目前,監管部門對各類銀行涉農貸款增速作出了具體要求。對於大中型商業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的通知》,將涉農貸款增速的要求拓展到了所有大中型銀行的範疇,2022年又明確“農業發展銀行、大中型商業銀行要力爭實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高於本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目標”。監管部門還逐年提出了普惠性涉農貸款的差異化考覈目標,並通過監管辦法的形式將涉農貸款考覈指標制度化。對於農商行,銀保監會在《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中對農商行“服務本地、服務縣域”和“迴歸信貸主業”提出了具體的數值目標。

從“價”上看,魯政委認爲,要鼓勵銀行對涉農貸款設置更爲優惠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並運用各類結構性政策工具,確保各類涉農主體獲得“足量價優”的信貸供給。一方面,通過設置涉農貸款優惠利率,有效降低農村經營主體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支農支小再貸款等結構性政策工具,有效降低中小銀行涉農信貸投放的資金成本,引導銀行降低涉農貸款利率,更好發揮貨幣政策的“精準直達”作用。如人民銀行進一步提升了支農再貸款的額度和投放力度,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降低涉農貸款融資成本。涉農貸款“量”的增加也進一步推動涉農貸款利率的下降。

由於農村農業生產缺乏抵押物、農村的徵信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使得銀行既缺乏對貸款的增信手段,也難以獲得足夠的信息確保貸款質量。專家表示,還需要拓展涉農信貸增信方式,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民獲得貸款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探索從本源上解決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的難點。

面對實際問題,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商業銀行應積極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網點服務“上雲”;進一步將普惠金融服務標準化、批量化,不斷降低運營成本。同時,積極優化縣域乃至村域數字金融服務,並藉助農村徵信體系建立和小微擔保體系建設,探索適合“三農”的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保障糧食安全信貸資金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我國糧食生產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爲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重點保障糧食安全信貸資金需求。

“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金融管理部門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各類銀行機構切實擔當起服務“三農”的重任,將金融活水引入糧食生產、收購、加工、倉儲等各個環節,爲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金融保障。

作爲國內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充分發揮糧食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具體舉措上,一是統籌支持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投放各類糧油貸款6278.84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事權糧油儲備、輪換和調控貸款佔投放額的50%以上,支持收購糧油4820億斤,收購市場份額達60%,切實履行“糧食銀行”職責。二是集中支持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重點領域,投放農地貸款2672.6億元,同比多投1224.16億元;持續開展投貸聯動,投資和貸款支持種業金額372.87億元,支持種業陣型企業31家。三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投放農業科技貸款486.09億元,支持了一批農機裝備發展、智慧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等項目,積極推動農業科技研發和轉化運用。

作爲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農業銀行將服務糧食安全作爲“國之大者”,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農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農業銀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切實把服務春耕備耕作爲當前“三農”和縣域業務的中心任務,全力保障春季農業生產金融需求,力爭今年全行春耕備耕貸款新增1600億元以上。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重要節點,做好春耕備耕工作事關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郵儲銀行表示要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支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鄉村建設行動,做好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助力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今年以來,郵儲銀行咸陽市分行積極開展助力春耕備耕營銷走訪活動,單列信貸額度8000萬元支持春耕備耕,工作人員深入鄉村農戶、田間地頭,詳細瞭解農戶春耕生產資金需求情況,加大涉農信貸資金投放,解決種植戶購置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等農用物資用款需求。截至目前,該行年投放春耕春備貸款1.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00多萬元。

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如:興業銀行將金融服務融入糧食生產、收購、加工、倉儲、流通等各環節,延伸至整個產業鏈,爲保障和穩定糧食生產提供更多金融支撐。截至2022年末,該行圍繞糧食種植、初加工環節等融資餘額已超過15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過50億元。在全國糧食核心產區河南,興業銀行聚焦糧食收儲企業,與省內多家糧食收儲集團化龍頭企業不斷深化合作,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制定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全力支持河南糧食產業發展。自2017年以來,通過糧儲融資業務爲河南糧食收儲提供各類資金支持近30億元。

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增強高質量農村金融供給的重要內容,對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

農村信用社在內的中小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支農支小的主力軍,值得關注的是,中小銀行是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存在管理體制不順、公司治理不健全、經營機制不適應等問題有待破解,部分地區中小銀行風險還較爲突出。

“農村金融改革化險要優化農信機構公司治理體系,加強股權管理、優化股東結構,加強董監事會建設、強化監事會監督作用,加強關聯交易管理,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讓它們成爲股權優化、治理規範、服務能力較強的現代中小銀行。在改革過程中,應加快處置高風險農信機構。對中西部、東北地區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縣域法人機構,可採取吸收合併、新設合併等多種方式進行重組。要進一步拓寬農信機構不良資產處置的渠道,綜合運用批量轉讓、證券化、債轉股等手段消化存量不良,並在拓寬資金來源、減免稅收費用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應落實好屬地風險處置責任,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化解風險。”董希淼說。

專家表示,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信社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指導,明確改革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要求。

改革正在積極探索過程中。2022年4月,全國深化農信社改革“第一單”正式在浙江落地,浙江農商聯合銀行在浙江省聯社的基礎上組建。改革後的農信系統在體制層面轉換經營管理機制,朝着建設產權明晰、治理健全、資本充足、支農支小特色鮮明的現代中小銀行體系方向邁進。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日前也表示,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系統思維謀劃推進農村中小銀行改革。支持“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轉換農村信用社省級機構職能,規範履職行爲,增強兩級法人之間的經濟聯繫,徹底解決省聯社定位不準、職能不清、政企不分、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問題。推動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優化區域佈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