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輩不同,這屆年輕人早早地與投資發生了關聯,對他們而言,買基金股票不只是一種理財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修煉”。隨着資本市場的起伏,他們看到了自己的貪婪,有了更強的心理抗壓能力,更認識到長路漫漫需篤行。

——————————

整個2月,A股市場延續震盪調整格局。江辰鋒持有7只偏股型基金,收益也隨之起起伏伏。

江辰鋒已經有近5年基齡了,大學還沒畢業,他就入了股市。2018年,他買下第一隻基金時“完全沒有概念”,看到北向資金流出,還會憤慨地說“北方人怎麼老是在拋,讓我這個南方人一直虧錢”。如今,他已在圈子裏小有名氣。

今年春節,23歲的江辰鋒把自己過去的投資經歷梳理成文,作爲自己的新年禮物。他很滿意去年的投資成績,在滿倉權益類基金的情況下,他的投資總收益是-11.55%。收益雖是負的,但仍值得自豪,他跑贏了同期公募混合偏股型基金平均業績超10個點。

和江辰鋒一樣,不少95後、00後,已經在基金世界裏探索。他們有的在大學實習時買入人生第一隻基金,通過小額的快速買入賣出賺到了第一筆收益。

“一些95後甚至00後剛有些積蓄後遇到的第一個週期就是2019年開始的上漲週期。”在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陳嘉禾看來,每一次資本市場熱都會帶動基金熱,作爲80後,他經歷過2005-2007年、2014-2015這兩個資本市場的上升週期,如今的年輕一代則恰好處於市場較好的上漲週期中。

來自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26.38萬億元,覆蓋基金產品數量10405只。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此前發佈的《2023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趨勢及戰略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當前公募基金領跑大資管行業。自2018年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規模複合增長率達25.2%,超越私募基金、銀行理財以及保險資管行業。

適逢公募基金的黃金發展期,新基民中的95後、00後撞過好運也掉過大坑,用95後馬松的話來說,投資5年,他看到了自己的貪婪,有了更強的心理抗壓能力,更認識到長路漫漫需篤行。

“那段時間好像買什麼(基金)都賺錢”

幾年前頭一回買基金,馬松只記得是“好玩”。2018年2月的一天,讀大一的馬松在支付寶裏一連買了五六隻基金,每隻10元,“沒什麼考慮因素,就是憑感覺選”。

那天申購的總金額差不多是他當時一天的生活費。這幾隻用來“試水”的基金在第二天有的漲有的跌,到第三天,馬松將其全部賣出,“除去手續費,賺了四五元”。這種短線交易的方法,馬松一直用到2019年,那年4月,他把申購金額提高到了每隻500元,“買了15只,一週就賣出,一共賺了三四百元”。

後來他才知道,那是一輪股市牛市的開始,這也對應着基金市場的火熱。A股201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大盤指數再度走高,上證指數全年漲幅超過22%,深成指更是上漲了40%以上。而公募基金作爲A股主力機構,2019年成績亮眼,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過了45%。

“隨着2019年股市行情的不斷上漲,第三方平臺線上購買基金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爲新基民。”中歐基金相關人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基金行業在2019-2020年之前還屬於一個比較小衆的圈層,個人投資者相對數量較少,“這部分基民畫像主要偏向40-50歲,有一定財富積累的人羣,之前買基金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

作爲2019年基金業個人投資者中的一員,江辰鋒也感受過當年火熱的行情。那年暑假,他選了一隻互聯網行業的指數基金開始每日定投。然後,收益一天天增多,“恰好趕上了2019年年底那波行情,我信心十足,覺得自己很厲害了,可以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看到國家大力支持5G發展的新聞後,以爲嗅到了機會,“半夜1點立馬打開支付寶以5G爲關鍵詞檢索然後火速買入,生怕買晚了,還喊了表哥一起買”。江辰鋒說,當時甚至不知道股市是白天才開盤的。這次操作讓他“在市場最高點買入”,他後來才明白,“當時股市已把預期全跑完了”。

但即使如此,江辰鋒後來還是通過不斷加倉等方法降低持倉成本,並等到了這隻基金的上漲。“那段時間好像買什麼(基金)都賺。”他說。

在陳嘉禾看來,在2019年開啓的上漲週期裏,更多的人通過基金參與股市,主要原因是因爲公募基金在經歷20年的發展後,產品供給更加豐富,管理規模不斷增長,人們較過去能更多地接觸到基金,“僅從推廣渠道上看,地鐵、公交站臺就出現了很多基金的廣告,這在前兩個週期中是很少有的”。

“打怪升級”

自身理財的需求、市場行情的上漲、對新事物的好奇、購買渠道的便利……這幾年,多種因素讓95後、00後基民快速開啓“養基”之路。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互聯網營銷負責人黃麗(化名)注意到,年輕基民剛入局時確實非常熱衷於買賽道型的基金產品,“因爲波動夠大夠刺激,收益也會更高。”在她印象中,2020年年初B站上的一個視頻讓基金出圈了,當時科技股在大漲之後突然大跌,在視頻中,4個科技類主題基金被稱爲“四大渣男”。“當時除了有同行發給我之外,還有很多我的同學,完全不在這個行業內的人也把視頻發給了我。”黃麗說。

江辰鋒也記得,2020年6、7月,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買基金、討論基金。在他偶爾分享的朋友圈下,開始有朋友交流“養基”信息。年輕一代的基民同樣想知道其他基民“買了什麼”“怎麼買”,只是他們的交流場所從過去的銀行大廳變爲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及知識分享平臺。

馬松就在短視頻平臺上跟一位財經博主學投資,“雖然他的一些建議有些激進”。江辰鋒一開始看到基金下跌時會直接搜索“基金下跌怎麼辦”,並得到“加倉”的答案。後來,他開始看書學術語、鑽研買基金的各種方法論,在各大基金評論區給基金經理“打call”或吐槽。到2020年下半年,他開始閱讀基金經理的定期報告,也偶爾會在第三方平臺看一些基金經理的路演。

有人看到這個年輕人的投資總結,評價說他這一路投資基金,不是隻有枯燥的數據和乏味的漲跌,反而有種“打怪升級”的趣味。江辰鋒說,越瞭解市場越知道自己的渺小,“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掙錢”。

陳嘉禾經歷過前兩個資本市場的上升週期。他注意到,如今年輕基民中願意瞭解投資相關知識、考慮股票估值、有意識地找專業投資者的人數比例較以往有所增加。黃麗也贊同這一點,很多社交平臺上的大V其實就是大學生,他們用一些零花錢去炒基金,慢慢積累了一些心得,並分享自己的一些投資經驗,“然後就發現原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吸粉,甚至說是能賺錢養活自己”。

華安基金、國泰君安證券和螞蟻理財智庫去年聯合發佈的《Z世代基民洞察報告》顯示,95後、00後基民的投資理財決策較爲依賴外部信息。其中,45%的年輕基民選擇了通過短視頻、推文等方式瞭解投資。同時,年輕羣體的投資理財決策容易受到熱門榜和各種關鍵意見領袖的影響,但隨着投資經驗增長和社交領域擴大,會更偏向採納銀行理財經理、投資理財課程和專業媒體的建議。

“基民對基金公司、渠道的信任度可能還是比較有限。”上述中歐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於基民尤其是年輕基民而言,來自基民間的投資故事、方法、理念的交流相較而言可能更有信服力。在他看來,當基金知識、投資經驗成爲熱搜話題時,基金纔會更加真實,投資者纔會更加註重對這個產品種類的投資學習。

“最直接的投資者教育來自市場”

學習與成長貫穿着很多新基民“打怪升級”的投資路。很快,他們就感受到市場的兇險。用江辰鋒的話來說,2021年是他進階的一年,“因爲這一年我虧錢了”。

這一年,一些年輕基民的“暴富夢”在幻想中破滅。他們中有的人像追星一樣追基金經理,甚至還成立了相關的“粉絲後援會”。“被追的大部分基金經理,他的業績表現越好,大家追他追得就越起勁。”陳嘉禾發現,當時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得到的追捧和本人前6個月的業績表現呈高度正相關,其管理的基金規模暴增的時候,基金淨值也在價格高位。

“而這往往與實際投資時的思路相反,當基金經理業績表現好的時候,可能意味着他最近的投資風格與市場相符,但這種一致往往不可持續,對於投資者而言,更需謹慎。”陳嘉禾說。

有金融分析師分析,始於2019年的基金牛市,培養出一大批熟悉玩法的基金經理,也把消費、TMT、醫藥、新能源板塊推到高點,但市場機構從2021年就開始討論板塊何時鬆動並瓦解。

與此同時,很多年輕基民當時的想法卻是:上漲會繼續,前景很美好。

撞過好運的馬松就充分體驗了投資之路的兇險。他用“一買就跌、一賣就漲”概括近3年來自己逃不掉的魔咒。2020年,他斷斷續續以小額買入基金賺了些錢,“覺得基金市場容不下自己”,他開始同時買股票,並持續加倉。到2022年10月,他賣出了所有的股票,虧損超過一半,“到現在都沒敢和家裏人說”。

如今,馬松仍持有基金等待回本。提起過去那段循環陷入魔咒的經歷,他說,“誰也不怪,只怪自己貪婪。”

“來自市場的教育是直接的,但很多投資者如果缺乏基礎的基金知識,可能不會意識到問題,所以來自基金公司的結構性投資者教育或知識陪伴才顯得尤爲重要。”上述中歐基金相關人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公司團隊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基民可能甚至不太清楚基金底層的投資標的有哪些,對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與自己的匹配度也一無所知,這些都可能導致他們獲得一個非常差的持有體驗,甚至虧損很多錢。

在黃麗看來,投資者教育其實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因爲再怎麼教育,都不如市場跌幾波來得深刻”。她說,“在投資的時候,如果是順風局,每個人都會非常自信,覺得自己簡直是股神,但在逆風局時,大家又會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本身的投資之間差距非常之大。”

“個人投資者要慢慢接受市場是有波動的,正視投資的風險,即使是中低風險的資產也可能出現短期的階段性下跌,無法保本保息。”一位工作近10年的資管行業從業者以去年正式實施的資管新規爲例,他說,投資者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個人投資者對於市場波動、風險的觀念,“只有接受風險,纔會有正常的投資行爲,作出基於風險判斷下的投資選擇”。

提升投資者的盈利體驗

經歷過後悔與苦痛交織的2022,馬松打算改變自己短線交易的思路,轉向長期,投資的路對他來說漫長卻仍有希望。和幾年前相比,投資基金的體驗讓這個年輕人變得更剋制,他仍會通過小額申購,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和預測力。

在基金垂直類平臺工作的江辰鋒,則繼續專注於分析基金經理,這成爲他人生新的技能增長點,他前些天發在生活社區平臺上的一條問答筆記,不到3天就收到近600條評論。除了讀定期報告,逐步形成自己方法論的江辰鋒還會留心基金經理的行動,“有的基金經理投資煤炭企業,會到煤礦調研,有的基金經理研究農業,會跑到豬圈實地考察。”因爲問的問題越來越內行,江辰鋒和有經驗的投資者對話,在幾乎全是證券圈內人的微信羣裏,他能更快拿到一手的投研資料。

沿用自己接觸世界、瞭解信息的方式,不少年輕基民慢慢成長,同時,中國的公募基金市場也不斷成熟。報告顯示,過去十年間,中國公募基金迎來跨越式發展,總規模增長超9倍。該報告預測,時代紅利將驅動公募基金規模持續上漲,行業高增長態勢有望保持。

“公募基金業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這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和監管政策的規範引導。”陳嘉禾記得,這些年監管政策頻出,持續引導的方向之一就是加強基金核心人員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他注意到,一些基金公司推出3年期、5年期的鎖定期產品,促進了持有人能夠更長期、穩定地持有產品。

“基金的投資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金經理,其投資操作行爲與投資者利益相關性較高。”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以本公司的基金經理跟投機制爲例解釋說,基金公司通過對員工“考覈-激勵-約束”等一系列的利益機制設定,極大地影響員工行爲的出發點和行爲方式,最終對基金投資者的利益產生作用。

被基民們喊作“大波哥”的知名基金經理周應波,也曾坦言基金業績轉化爲投資者獲得的不易。他說,“公募基金的投資管理與基金投資行爲之間,相隔着基金投資研究配置、基金髮行、渠道銷售等諸多流程,還存在着各環節考覈短期化、追漲殺跌的情況。”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資產行業是一個長長的產業鏈,“這中間有產品形式、銷售機構、公司服務人員等,需要通力配合,才能夠把我們掙到的一塊錢傳遞給到投資者那邊,可能變成九毛五或者九毛八。”

“投資者理念正在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轉變。”畢馬威中國證券及基金業合夥人黃小熠表示,在公募基金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時,基金公司對內應積極構建長期激勵機制,發揮提升業績規模、實現長期價值的激勵效果,對外應以長期業績表現彰顯自身專業投資和研究能力,改善“基民不賺錢”現象。

展望新一年,劉建平認爲公募基金還將在提升資產管理的專業度、實現從資產管理向財富管理轉型方面發力。他說,作爲產品的提供者,基金公司在做好產品的同時,還要爲客戶提供更多服務,幫助其實現投資目標,在此過程中,投顧服務或許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投資者的盈利體驗。“投顧業務的全面推進將有助於改善行業生態,促進行業發展與投資者利益同提升、共進步。”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28日 06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