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2年,中國政經格局遵循何種演繹路徑?市場變幻下的公募及私募基金行業表現幾何?不同類別基金業績孰勝一籌?2023年宏觀經濟會如何演變?投資者怎樣科學配置大類資產?哪種市場策略投資性價比更高?

上述一系列問題,儘可從近日新鮮出爐的《2022基金白皮書》(圖1)尋獲答案。這份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與首席基金投資論壇“聯訣領銜”,多家投資機構與專家攜手打造的專業報告,通過針對性的研究,公平展示市場真實數據,嚴謹把脈基金行業脈搏,爲業內人士及投資者奉上一道“豐盛大餐”。

圖1

事實上,這已是此係列白皮書第三度落地。

回溯2021年1月10日,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攜手首席基金投資論壇推出《2020基金白皮書》,在梳理是年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歷程的同時,對國內公募與私募基金行業的市場表現進行總結和展望,獲得廣泛好評。2022年元月,兼具專業性與權威性的《2021基金白皮書》接續問世,再度於專家、學者和從業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而從目前看,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大資管全面淨值化時代開啓,基金作爲國內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迎來最佳發展期。根據中基協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末,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27.25萬億元,距去年8月底27.29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僅一步之遙。同時,截至去年末,中基協登記的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規模20.03萬億元,亦創歷史新高。

當然,在基金業保持高增長態勢的背景下,如何釐清行業實際面貌,預判未來發展趨勢,並幫助投資者從海量基金中進行合理選擇與配置,仍系市場關注焦點。爲此,最新問世的《2022基金白皮書》再度將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投資策略深度結合,就種種方面提出嚴謹的分析、建議及指南。具體到內容環節,浙商證券負責宏觀研究,南京銀行負責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的總結,利得基金負責公募基金整體表現分析及權益類基金、商品類基金的分析描述,雲通數科負責公私募FOF分析及私募基金各策略分析與研判,思達星匯負責“思達基金指數”年度總結,經由各編寫小組通力協作,最終交出一份凝聚汗水與智慧的厚重答卷。

譬如,根據《2022基金白皮書》,截至去年三季度,公募基金市場共有10189只基金處於存續狀態,混合型、債券型、股票型基金數量佔比位居前三,分別爲41.90%、29.22%、19.04%(圖2),全市場公募基金規模總計達到25.57萬億元。從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看,剔除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型基金後,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天弘基金管理規模突破萬億,位居三甲(圖3)。

圖2

圖3

就不同類型公募前景而言,針對貨幣基金,《2022基金白皮書》認爲結合供需兩端情況,2023年資金面將回到中性略偏松狀態,預計貨基收益率表現將扭轉去年一路下行局面,於市場流動性重回中性的過程裏有一定的企穩走高。針對債券類基金,建議配置時密切關注市場信號變化,警惕基本面加速修復和實體經濟加槓桿帶來的利率上行風險,宜加強擇券,深挖性價比。

又如,根據《2022基金白皮書》,私募基金可以按照投資標的分爲股票策略、債券策略、管理期貨、宏觀策略、事件驅動、相對價值、組合基金、多策略和其他一級策略共計9個一級策略,而後可再基於不同的策略方法或標的,細分爲不同的二級子策略(圖4)。

圖4

《2022基金白皮書》認爲,市場中性策略是相較於股票多頭、指數增強策略更穩健的絕對收益產品。原因在於,2018年和2022年股市均經歷了大幅向下調整,股票多頭、指數增強策略都出現較大回撤,此時市場更重視防禦和超額收益可持續性,中性策略配置效應凸顯。而中證1000股指期貨和期權的推出,使得中性策略產品在對沖端可以有更多發揮空間,且有利於中證500的貼水幅度收窄。短期看,期貨對沖的成本處於相對較低位置,市場成交活躍度有所回升,以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仍舊較高,令中性策略產品具有更高的投資性價比。

再如,在新一期“思達基金指數”中,《2022基金白皮書》特別推出全新研發的“思達全天候策略值指數”。所謂“全天候策略”奉行多元分散的大類資產配置理念,廣泛投資於中/美兩國股票、債券、商品及相關基金和衍生品。

“思達全天候策略值指數”在2022年整體表現穩健,截至是年10月31日,指數淨值0.97,同期滬深300淨值0.71,年化超額收益約+30%。在複雜、艱難、多變的宏觀環境下,其整體相對基準的超額明顯,投資人持有體驗良好(圖5)。

圖5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此係列白皮書的合作出品方,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立足由國內外一流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組成的“母機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致力於打通政策、市場、學術之間的信息屏障,搭建高效專業的交流與溝通橋樑,爲決策層制定經濟政策及金融機構發展貢獻智慧。

首席基金投資論壇亦立足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結合宏觀經濟學者和基金研究專業人士視角,以智能投研的科技系統支持數據挖掘與模型搭建,深入分析基金市場變化、趨勢及產品內在投資價值,服務於各成員間公私募基金投資的評價與建議,助力基金業穩步發展。

正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此前指出,“要取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必須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在基金研究領域中,同樣需要嚴謹的‘工匠’精神,以數據和事實說話,把研究做深做實做細。”秉持這一宗旨,希望最新呈現的《2022基金白皮書》繼續爲國內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從業者,尤其是廣大投資者帶來些許幫助,更於今後再接再厲,努力打造爲基金研究的“清流”,給基金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關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

2017年初,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上海市虹口區成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藉聚合貨幣政策、金融運行、資產管理、投資交易、綠色金融、離岸金融、航運金融、離岸貿易、金融科技等領域專家,將經濟金融市場實務與宏觀管理和政策研究有機結合,向決策層預警各類風險,提出應對之策,同時針對經濟金融領域熱點開展前瞻性的專業研究,並致力於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不斷擴大上海的國際影響力。

——關於首席基金投資論壇

2020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攜手上海聯和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利得科技集團、南京銀行共同發起成立首席基金投資論壇,其以商業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爲主要服務對象,並從定量、定性角度打造基金投資評價體系,核心價值輸出包括三大方面:內容類,含宏觀經濟和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評級與評價類;服務類,沉澱各類公司的數據,輸出指數和基礎服務。

——關於《2022基金白皮書》

《2022基金白皮書》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與首席基金投資論壇的最新合作成果,由專業投資機構和專家共同參與完成,從投資者角度對中國基金行業進行專業總結。白皮書回顧2022年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歷程,預判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同時總結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市場過去一年表現,並對不同基金類別和主要策略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