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莫琳 曹雯璟 中國基金報 2023-03-02

【兩會聲音】楊成長:四大提案聚焦疏通中小微企業金融血脈

中國基金報記者 莫琳 曹雯璟

連續兩任全國政協委員、十年上海市人大代表、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擁有諸多頭銜的楊成長最喜歡隔三岔五地去菜場逛一逛,南京西路上的商鋪裏看一看。在他看來,研究宏觀問題要從微觀看,這些城市裏的微小單元裏蘊含了民生、經濟,還有未來的宏觀政策走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多年來,始終聚焦“中小微企業”的楊成長又帶了哪些提案呢?中國基金報記者專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楊成長,來聽聽他的提案。

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

四大提案聚焦中小微企業

首先,建議國家制定“一站式”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將原有各項服務進行整合,讓政策“易得、易解、易用”。

楊成長進一步解釋道,疫情三年,爲落實中央要求的“六穩”“六保”要求,各級政府推出了衆多的扶持政策。但是,很多中小微企業並不知道這些扶持政策,有的企業即使知道了之後,在實際申請、操作的過程中,政策設置特別複雜、流程特別長、限制條款特別多等,讓不少中小微企業望而卻步。

所以楊成長希望建立一個“一站式”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平臺,讓中小微企業只用去一個地方就能瞭解所有相關的法規,並能在線申請完成相關的審批流程。

其次,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楊成長在調研中發現,現在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大多與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不適配。例如,銀行發放給小微企業的貸款通常是一年期,這與中小企業3-5年的資金需求是不匹配的。貸款資金的期限錯配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此外,楊成長還注意到,近兩年最困擾中小微企業的,還有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生產成本加劇的問題。在與大量的小微企業主交流之後,他發現雖然金融機構提供了足夠多的金融工具,例如外匯掉期、大宗商品交易的對沖等,但是這些金融工具沒有走進中小微企業,更不能爲他們所有。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與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不適配的問題。

因此,楊成長建議可以由產業園區出面,設立相關的金融服務部門,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微企業因資金能力不足,而無法使用豐富的金融工具的問題。通過引入長期資金,解決中小微企業在融資上的期限錯配問題。

除了關心中小微企業“活下去”的問題,楊成長還提了兩個如何讓中小微企業“活得好”的提案。

“大多數製造業的中小微企業都是給大企業做配套的,往往沒有多少話語權。因此很多中小微企業在與大企業的博弈中,賬款不能及時收回,成本上升卻不能漲價,這就導致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非常大。”楊成長認爲,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產業龍頭企業和中小微配套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尤其是國有企業應該有所擔當,承擔起扶持中小微配套企業的重要職責,成爲行業組織行爲的標杆。

產業龍頭如何扶持中小微配套企業?楊成長認爲,除了在資金、供求關係上形成良好的產業鏈互動之外,龍頭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人才共享、數據平臺共享等推動中小微企業向“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鏈化”發展,構建兩者間穩固的結盟關係,從而實現中國百年企業的夢想。

推動老舊小區集中裝潢

拉動國內消費復甦

今年是消費大年,如何促進消費也是楊成長關心的方向之一。在今年的兩會上,楊成長準備建議通過老舊小區的集中式裝潢,從而拉動相關產業鏈的復甦。

在調研了很多老舊小區的改造工程之後,楊成長注意到,很多老舊小區改造後,表面光鮮,裏面仍舊破破爛爛。偶爾一兩套房子的重新裝修,會面臨噪音擾民、裝修垃圾處理不力、裝修公司長時間地拖延工期等多個問題,讓不少老年人失去自主裝修的動力。

因此,楊成長建議,出臺相關的政策補貼,引導小區居民自願參與、選擇由政府組織的集中裝潢的菜單。這將極大的刺激居民消費意願,從而拉動木材、石材、金屬、水泥、家電等上百個行業的復甦。

此外,他還提出要推動民營企業改制,例如規範企業運作制度,提高財務等信息標準。“經濟問題千頭萬緒,關鍵是要找到支點,再用政策槓桿把它撬動起來。”在申萬宏源從事近25年經濟研究的楊成長始終堅持要做草根研究,要把複雜的金融問題“簡單化”,宏觀問題要“微觀化”。

他一次次深入到地方小微企業,給對方“上課”,讓對方理解制度、收穫服務;他數十年如一日爲中小微企業發聲,督促政策制定更公平公允、全面深入。“找準市場上利益關聯體、中小企業痛點難點,研究出恰當的方式方法,促進金融機構的業務、服務創新,從而反哺企業,實現雙向發展。”這是他多年的夙願和遠景。

全面註冊制改革影響深遠

“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這一要求,爲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指明方向,全面註冊制改革正是關鍵之舉。

作爲中國資本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項重大改革在開年落地,往後看,全面註冊制將帶來哪些影響?還有哪些改革亟需推進?

楊成長指出,全面註冊制改革第一次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統一,它串接起了發行制度、上市制度、交易制度、退市制度以及監管制度。使多層次資本市場互通共融,使市場監管理念統一,通過信息公開公平公正強化中介機構自立監管,資本市場服務產業、企業服務創新的功能大大增加。

在全面註冊制情況下,對投資人來講,必須重視三點影響。

首先,觀察市場的面要拓展。目前我國有3個交易所6個板,板與板之間既有銜接關係,也有比價關係。不同板上市的企業不同,交易的風格不同,定價也不同。

第二,實行註冊制之後,對公司價值的判斷權力,完全交給了市場和投資者。這對中介機構和投資人是一個考驗,投資者必須要有對公司價格的判斷能力,很多公司牽扯到高科技技術問題,這對投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個人投資者特別要重視利用好中介專業機構。中介機構懂定價、懂產品,要通過他們的專業方法來提高投資成績,不要過分的自主和自我。

“註冊制改革後,對投資銀行來說,專業要求更高了。首先,過去投資銀行往往只需要關注業務流程,選擇公司,然後改制,上市營銷,最後把股票賣出去。改革後,投資額銀行必須對公司的產業發展技術路徑和它的科技含量創新能力進行判斷。要有產業研究做背景,此外,投資銀行都希望企業股價定得高一點,這樣,選擇上市時機就非常重要,改革後,投行對企業上市後也必須持續負責,有時候甚至強制規定必須跟投,企業如果上市後表現不好,自己還要造成很大損失,這樣,投行的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將大幅提高。”楊成長談到。

編輯:小茉

審覈:許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