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證券報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兩會準備了多份建議,主題圍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醫院多學科診療MDT建設、健全研究型醫生培養機制等。李燕建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和防疫體系建設,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從而推進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

兩會連線 | 聚焦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多個熱門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這樣說

完善部際應急協同機制

“藥品和疫苗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應急藥品供應不夠充分、傳統藥物研發模式不足以滿足廣大患者用藥需求等難題,給常態化防控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李燕表示,目前疾病預防控制、臨牀救治和疫苗藥物應急研發之間的協同配合不到位,疫苗藥物應急研發未形成有效機制,需要創新融合治理模式,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支撐,進一步推進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李燕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建設直達基層的多級公共衛生體系;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把政府的治理優勢和專業單位的技術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強化部門間和區域間協調機制;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法治體系。

在建設直達基層的多級公共衛生體系方面,李燕建議,一是按照行政區劃在全國建設若干省級區域公共衛生臨牀中心,牽頭加強實驗室病原監測網絡建設,提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開展培訓演練,加強人員、物資和技術儲備,制訂統一的管理和操作標準,覆蓋和指導本區域。二是在各地級市或分片設立區域公共衛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設了合肥、蕪湖、蚌埠、阜陽、安慶5個區域性傳染病救治基地),滿足區域性統籌協調配合功能。三是依託能夠實現“平戰快速轉換”的綜合性醫院建設區縣級公共衛生中心,推廣“一中心多院區”模式,實現急慢性傳染病與綜合性學科多功能融合,統一規劃擴容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建立梯級收治感染者機制和雙向轉診機制,滿足分級分類診療方案需求。四是加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網底建設,以預防功能爲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強基層傳染病監測哨點建設,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上報系統。

在優化完善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方面,李燕建議,由科技部、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牽頭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把政府的治理優勢和專業單位的技術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強化部門間和區域間協調機制。加強國家藥品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完善藥品緊急研發攻關、生產儲備、流通入院機制,完善疾控、醫療機構、藥物研發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營造合作共享氛圍,提高藥物的全流程應對緊急突發公共事件的效率。

提升MDT模式下醫生綜合診治能力

多學科診療(MDT)在現代醫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國外已有約70年的發展歷史,並在歐美國家被不斷推廣和完善。李燕介紹,與歐美相比,MDT模式在中國醫院的起步較晚,覆蓋率低,存在設立MDT模式的醫院數量有限、MDT模式大多應用於癌症治療,缺乏制度保證、無固定團隊組織形式等問題。

爲持續推動MDT模式落地實施,切實惠及人民生命健康,李燕建議,一是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發揮政策“指揮棒”作用,在前期開展部分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由消化道腫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種,同時進一步對心腦血管、腎功能衰竭、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疑難複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在全國擴大設立MDT的試點範圍;對設立MDT聯合門診的醫院的考覈制度、評價標準、就診流程、醫保銜接、收費標準、MDT醫學教育等問題制定合理的指導原則,引導醫院提升MDT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並結合醫院學科特點,組建人員固定、梯隊合理的MDT聯合門診團隊,乃至跨醫院、跨省份的MDT組織,切實將MDT模式落實到患者的診治流程中,並持續開展。

二是建議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對已設立MDT的醫院加強引導和管理,推動醫院持續對標國際,改善當前的MDT運作機制,切實避免患者輾轉於多個科室,並建立完善的患者診療方案跨科室共商機制、定期隨訪機制,及時跟蹤患者病情,切實做到“患者不動專家動”,實現腫瘤、複雜疑難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學科一站式、全程、實時MDT,爲患者提供更高質量醫療服務。加強MDT宣傳,讓患者和家屬有途徑選擇MDT診療,實現收費透明。

三是建議持續提升MDT模式下的醫生綜合診治能力。適用於MDT模式的患者病情往往非常複雜,甚至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對主管醫師的業務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國家加強MDT主管醫生、年輕醫生的培育培訓,加強上下聯動,加大對地區級醫院診療的幫扶,不斷提升各級醫院醫生交叉學科意識、全科思維能力,真正樹立“以患者爲中心”的服務理念,並落實在日常診治工作中,深入推進MDT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建立適應研究型醫生髮展的制度體系

李燕稱,近年來,我國加速推動由“醫藥製造大國”向“醫藥製造強國”轉變,國內醫藥創新氛圍濃厚、創新藥企動作活躍,每年申請臨牀試驗的新藥數量大幅增長,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屢創新高。但相伴而生的一個新問題是,國內高水平臨牀研究醫生緊缺,能夠承擔全球多中心臨牀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與現有的醫院培養、醫院績效考覈等機制密切相關。

爲此,圍繞研究型醫生的培養機制建設,李燕建議,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研究型醫生培養體系建設。建立適應研究型醫生髮展的制度體系,完善人才激勵評價制度、職級晉升制度、職級薪資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創造寬鬆的研究型醫生髮展環境,讓研究型醫生在醫療衛生體系中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

李燕說:“讓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醫生的隊伍中來,一方面,需要不斷加大優秀研究型醫生的引進力度,吸引國內外從事臨牀研究工作的人員加入;另一方面,需要從人才培養的源頭開始,完善醫學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爲研究型醫生隊伍持續輸入新的血液。”

李燕建議,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設,讓研究型醫生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建議政府高度重視並引導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設,讓研究型醫生依託於研究型病房實現個人價值,爲推動更多中國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優質治療藥物上市,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編輯:張晶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