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3月5日上午,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的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上,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落實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一系列重大的戰略部署,一是加強由好奇心驅動,進行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由國家戰略目標驅動,進行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三是加強市場驅動,進行應用型基礎研究。

學問不能只看“有用無用”

王志剛部長這番話,不由得讓人想起科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

據說,在19世紀50年代的某一天,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英國皇家學院做有關電磁學的演講,新上任不久的財政大臣格萊斯頓聽完後,一臉狐疑地問:“可是法拉第先生,這到底有什麼用呢?”

今天我們都知道,法拉第的研究,對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們現在可能很難想象,他的研究,在當年也要被人質疑這有什麼用?如果前沿研究因爲看不出實際具體應用前景而被叫停,後來人類與電有關的許多發明,就會成爲無源之水,只怕還要被延誤很長時間。

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戰略至關重要,它爲科學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市場機制不可或缺,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科學研究就能夠紮根現實、造福民生。尤其在當下,我們國家的發展亟待解決許多科技領域的“卡脖子”短板,基於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集中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攻關行動,非常重要。

解決這些“卡脖子”短板,問題導向非常清晰,舉國上下集中人力物力做一些攻關,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是全國人民的殷切期待,這也正是我國的體制優勢。當年“兩彈一星”的成功,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還要看到,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許多一開始不一定有清晰的市場應用前景,有許多重大的發現,首先是基於一些科學家探求真理、追求知識的熱忱,甚至就是滿足自身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社會對他們的研究所謂“有用”或“無用”的判斷,經常是一種致命的自負。

從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根本性提高,必須在基礎研究領域抓好人才的培養。國家教育部門決定在高校招生中實施“強基計劃”,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這是實施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

但是,這些拔尖學生進校後怎麼樣培養?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導師學術團隊,做導師的科研助手,要求他們在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這當然很重要。但是,對這些進入“強基計劃”的拔尖人才,在教育中淡化一點功利色彩,鼓勵培養他們對探究未知的學術熱情,這種好奇心,可能更爲重要。

好奇心需要“終身”呵護

其實,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品格,但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生活的壓力,也由於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許多人的好奇心隨着歲月會逐漸流失。

於教育而言,這是一種讓人遺憾的缺陷,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中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性,儘管許多學生學習極其努力,考試成績非常優秀,但他們的目光過多地盯着能發表多少文章,獲得什麼獎勵,拿到什麼課題等現實功利性事務中,一旦這些目標已經達成,他們的興趣和心思,很快就會離開研究本身。

這些年我們科研人員數量不可謂不多,發表成果也極爲豐富,但真正具有開創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還有待增強。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沒有好奇心驅動,一味強調一些具體目標,恐怕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近年來,廣大中小學在開展“雙減”的同時,做好科學技術教育的加法,努力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羣體。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不過,在中小學培養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需要“終身”呵護。尤其是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後,通過通識教育,鼓勵優秀拔尖人才有耐心、有條件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允許、鼓勵他們基於好奇心讀一些貌似“無用”的書,做一些貌似“無用”的探索,這對當下的高校,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事實上,好奇心驅動、戰略驅動、市場驅動,對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缺一不可。正如王志剛部長在 “部長通道”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這樣使得基礎研究成體系佈局、成系統推進,使得我們的基礎研究與國家戰略、與國家發展目標真正結合起來,而且發揮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這些年,基礎研究對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已經在全社會形成高度共識,國家無論從科技體制改革還是教育機制創新,都已對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的路徑提出了正確的方向。

相信一大批優秀拔尖科研人才,以富有想象力的探索熱情從事基礎研究,將成爲我們民族創新不竭的源泉。

撰稿 /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 / 徐秋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