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很多評論作了這樣的分析,中國去年經濟增速3%,美國經濟增速2.1%,但從經濟增量來看,美國的增量要比中國增量大,中美經濟總量差距在擴大,請問如何看待這樣一個變化?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在答覆上述問題時指出,在閱讀觀察經濟數據時,要分析清楚這些數據的準確含義。去年我國經濟增長3%,美國增長2.1%,一些主要經濟體還有增長1.9%的、有不到1%的,這個增速是用不變價計算的,能夠相對客觀、相對準確的反映一個經濟體的增長。

他分析稱,各國在做GDP總量覈算的時候,用的都是本幣現價計算的名義GDP,物價因素會在名義GDP規模覈算中產生重要影響。去年美國高通脹,CPI、PPI同比分別增長8%、16.5%,而我國去年物價非常平穩,CPI、PPI分別上漲2%、4.1%。美國的高通脹大幅拉高了名義GDP規模,當然生活在高通脹水平之下,老百姓到底有沒有獲得感,相信本國的居民最有體會。

趙辰昕表示,GDP總量比較,還要將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GDP規模折算成美元計價,匯率在其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爲遏制國內高通脹,美聯儲2022年全年加息7次共4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元利率升高造成其他貨幣兌美元被動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在做GDP總量規模折算的時候又產生一定幅度的縮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