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此前有段时间,不少人都有经历过发烧的状态,身体发热至超过37.5℃,甚至超过39℃,乃至40℃,这种感觉让人非常不适。虽然全球很多人在这几年有过发热经历,但人的体温整体上在不断下降,37℃的正常体温或将成为历史。那么,体温变低究竟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呢?

人体通过生物化学反应来分解糖类,从而不断产生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人体运转,另一部分则成为热量来维持人体温度。作为哺乳动物,人类也是恒温动物,正常的体温对于人体机能的运转至关重要。

恒温动物的优势很明显,无需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降时,减少活动,并进行冬眠。人体可以随着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热量收支,从而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体温。

当人体感觉环境温度比较高时,下丘脑就会发出指令,减少热量产生,同时又会通过增加血流量和蒸发汗水进行散热,从而让体温不会异常升高。另一方面,当人体感觉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又会主动增加能量输出,并减少热量散失,从而让体温不会异常下降。

长久以来,我们都以37℃为正常体温。不过,测量不同部位时会得到不一样的体温。过去,一般测出的肛温会减去0.5℃,腋温则会加上0.5℃,而口温不需要变动。

总之,我们测量体温时一般都是以37℃为标准。那么,为什么37℃会被认为是正常体温呢?人体又为何需要在这个温度下才能正常运转呢?

从生物学来看,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体温调节系统,能够把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从而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正常进行。

在37℃的体温下,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处于最高水平,由于这些酶是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所以此时生化反应的速率也最快。同时,这也能够有效抑制许多病原体在人体内的生长。因此,37℃的体温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最佳状态。

而关于37℃为标准正常体温的说法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医学教授卡尔·文德利希(Carl R. A. Wunderlich)决定开始使用一种新仪器:体温计,那时极少数人使用这种仪器。

那时的体温计与现在不大一样,文德利希教授使用的体温计长度可达30厘米,而且需要大约20分钟才能准确测出体温。就这样,他测量了2.5万名受试者的腋下温度,累计总共测量了100多万次。

最终,经过多年的数据累积,文德利希教授得出结论,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后来,这个标准被全球广泛采用,并且用了一百多年。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正常体温在不断下降。过去100年里,人类平均体温下降了0.3℃。现如今只有36.6℃,比一百多年前低了0.4℃。

那么,体温变低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体温变低了?

对此,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人体的温度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人类生活条件好了,更多使用空调,所以人体不需要更多产热来应对气温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药物(如退烧药)可以降低体温,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影响身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同时,由于医学水平的提升,过去上百年里,大规模感染传染病的人数变少了,炎症反应减少,所以体温也会下降。


此外,先前针对据信是文德利希当年使用过的体温计的研究表明,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领域一直依赖的老式温度计被校准得过高了,最高可能达到1.5℃。 如果当年的体温计测出来是偏高的,那么,现在测出来体温下降的原因其实就是体温计的问题。

按照目前这个趋势,科学家推测人类的平均体温还会继续下降。至于最终会降到多低、带来什么结果,目前尚并不清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