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一批外資資管巨頭披露旗下中國股票基金持倉情況。數據顯示,外資機構對待中國資產態度整體較爲樂觀。與此同時,儘管今年3月以來A股市場面臨震盪,北向資金全年依然保持淨買入態勢。此舉表明,因看好我國經濟向好前景,全球資管機構正加速配置中國資產。展望後市,多家外資機構認爲,經濟復甦和企業盈利的改善將推動A股市場繼續上行。

多家外資機構加倉中國股票

歐洲資管巨頭安本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旗下基金產品今年2月仍在加倉中國核心資產。截至今年2月末,安本標準中國A股股票基金前十大持倉股票分別爲貴州茅臺、寧德時代、中國中免、華測檢測、邁瑞醫療、招商銀行、廣聯達、泰格醫藥、美的集團、愛爾眼科,合計持倉佔比39%。今年2月份,該基金大幅增持了寧德時代、中國中免,華測檢測、邁瑞醫療、招商銀行也獲不同程度增倉。

歐洲資管巨頭安聯投資旗下最大的中國股票基金也大幅增持了中國中免。數據顯示,安聯神州A股基金今年1月增加了10.21%的中國中免持倉股數,持倉市值達1.37億美元。

富達國際旗下的旗艦中國基金——富達中國消費新動力基金則對其前十大持倉進行了調整。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該基金增持了13.97%的京東倉位,但同時減持了阿里巴巴、銀河娛樂、申洲國際等股票。

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近期發佈的2022年底持倉情況則顯示,其共持有694只中國股票和2只中國債券,合計市值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儘管2022年中國互聯網板塊整體走勢低迷,但該基金依然重倉持有了這一領域。截至去年年底,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京東、拼多多這五大互聯網龍頭公司爲其中國持倉組合前五大重倉股。

QFII增持多家A股上市公司

從海外“聰明錢”QFII機構的投資動向來看,近期陸續披露的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顯示,QFII機構整體處於增持態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3日記者發稿,QFII機構已現身12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其中8家爲QFII機構新進,此外還有2家獲增持。

具體來看,平安銀行去年四季度獲瑞銀環球資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增持124.06萬股,目前持股數量爲4859.43萬股;永新股份去年四季度獲香港金融管理局增持144.25萬股,目前持股數量爲638.18萬股。此外,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去年四季度新進了恆順醋業、匯通能源、天地源等5只個股,合計持股數量超2000萬股;美林證券國際有限公司新進了聯環藥業近170萬股,而摩根士丹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則新進了亞翔集成286.42萬股。

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場QFII機構共742家,遍及阿聯酋、英國、法國、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從近年情況看,在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QFII機構對A股持倉整體保持增長態勢。A股公司去年的三季報顯示,QFII機構共現身661家A股上市公司,持倉市值達1678.75億元。與2017年三季度末的213家A股上市公司、持倉市值合計1157.34億元相比,實現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北向資金也在持續流入A股市場。自今年3月以來,隨着A股市場進入震盪態勢,北向資金的淨買入略有放緩,但從今年以來的情況來看,淨買入額仍在千億元以上。據Wind統計,截至3月13日收盤,北向資金今年以來已大幅淨買入1525.63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900.20億元;截至目前,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額已達到1.88萬億元。

看好中國企業盈利修復

近年來,我國高水平開放不斷拓展,持續成爲全球投資熱土。國家統計局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6.3%,引資規模再創新高。高技術產業使用外資較快增長,2022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比上年增長28.3%,佔全部使用外資比重爲36.1%,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

隨着兩會落幕,政策信號進一步明確,中國資產長期的支撐因素也逐漸顯現。多家外資機構認爲,展望2023年,經濟復甦和企業盈利的恢復將推動A股市場繼續上行,在此過程中的經濟新動力等投資領域值得關注。

瑞士百達財富管理亞洲宏觀經濟研究主管陳東認爲,主要受消費反彈及固定資產投資回暖推動,相信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5%的目標。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月的50.1%進一步升至2月的52.6%,高於市場預期。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在短期內將保持高位。

富達國際投資團隊則認爲,A股近期的橫盤走勢是暫時性的,企業盈利改善將有望取代低估值,成爲下一階段市場反彈的主要推動力。而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中國企業正受益於一系列有利因素,包括充足的貨幣供應量、處於歷史低位的抵押貸款利率等。

安本則表示,有吸引力的股票估值進一步支撐了其投資中國的信心。經歷了近期回升後,中國股票的長期市盈率爲12.8倍,較過去15年的平均水平低15%;市淨率爲1.9倍,較過去15年的平均水平低10%。

貝萊德基金首席投資官陸文傑表示,國內多重利好政策的提振標誌着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着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新時期,在此過程中捕捉推動經濟的新動力尤其值得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