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小國的國書,惹怒了驕傲的隋煬帝。

隋大業三年(607年),即倭國(日本)推古十五年,遣隋使小野妹子乘船渡海,來到大隋東都洛陽,向隋煬帝楊廣呈上一封漢文信。

這封信的開頭寫着:“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蕞爾小邦竟敢寫出和大隋帝國平起平坐的國書,這在隋煬帝看來,實在是不像話。隋煬帝怒氣衝衝地對負責外交的鴻臚寺卿說:“這種無禮的信,以後就不要拿給我看了!”

小野妹子使團十分尷尬,只能向隋朝反覆解釋,好在開放包容的隋朝,沒有因爲這點小事就退回國書、跟倭國斷交,也沒有把小野妹子一行人趕出鴻臚客館。

入隋後,小野妹子使團被隋朝的繁榮強盛深深震撼,他們尊稱隋煬帝爲“菩薩天子”,同行的遣隋使中,還有來華學習文化典制的留學生、學問僧。

隋唐時期,新羅、日本等國藉助季風,沿着航道來訪,海上往來使者、商旅不斷。

海風吹拂着大陸,指引着來自彼岸的客人,也將隋唐的盛世華章遠播四海。

01

有學者認爲,太平洋東亞海域在中國大陸、琉球羣島、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合圍下,構成了一個“東方地中海”,這裏存在一個歷史悠久的“東亞貿易圈”

中國古籍中的“東海”,所指因時而異。先秦典籍中的東海,相當於今之黃海,秦漢以後,則包括今東海、黃海的範圍。

歷史記載,古東海與海外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不滿紂王亂政,懷着“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的亡國之痛,從今膠州灣東渡,到達朝鮮半島,建立侯國。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爲尋找海外仙山,派方士徐福出海。徐福沒有給秦始皇帶回長生不老藥,自己卻活成了傳說,相傳,他帶着三千童男童女橫跨大海,在日本留下了蹤跡。

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成型後,其北道從膠東半島的登州(今山東蓬萊)等港出發,過廟島羣島接遼東半島,再轉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南道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江浙港口啓航,通過東海航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隋唐時期,日本、新羅等國的來使,正是經過這條航線,在中國沿海港口登陸,之後再由陸路前往位於帝國中心的長安、洛陽。

北宋《九域守令圖》。圖源:網絡

02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剛被立爲太子的時候,倭國的攝政大臣聖德太子就派了一支遣隋使訪問隋朝的首都大興城。

當時,倭國正處於日本歷史上的“飛鳥時代”,不過是一個文化貧瘠的島國,靠山喫山 ,靠水喫水,仍處於落後的奴隸制社會。由於缺乏深厚的文化土壤,倭國不得不從外來文化尋求彌補,而他們最好的老師,便是地理上一衣帶水的隋唐帝國。

日本作家井上靖如此寫道,那時的日本人“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中國的先進文明” ,“殷切希望政治上要像中國那樣統一的國家組織,經濟上要過像漢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

聖德太子是中華文化的狂熱粉絲。聖德太子的老師、高句麗高僧慧慈曾經對他說:“大隋官制完整,國力強盛,篤信並保護佛法。” 慧慈的意思是說,如果要學習先進文化,就去向大隋取經吧。

此後,聖德太子在執政時期推行改革,促成了中國儒學與佛教的東傳,並仿照中華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等,爲後來的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礎。

隋大業三年(607年),倭國遣隋使再度來訪,儘管小野妹子上呈的國書引起了隋煬帝的不快,但隋煬帝還是表現出了寬宏大量的一面。

當小野妹子一行人返航歸國時,隋煬帝派出文林郎裴世清率領的13人代表團與他們一同出發,回訪倭國。《隋書·東夷傳·倭國》記載,裴世清訪倭的路線爲:“度百濟(朝鮮半島西南部),行至竹島(位於今韓國全羅南道),南望耽羅國(濟州島),經都斯麻國(對馬島),迥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壹岐),又至竹斯國(筑紫)……”大致相當於遣隋使及後來遣唐使初期的北路。

倭國上下得知隋朝使者到來,大喜過望,聖德太子派遣官員攜75匹盛裝駿馬,設儀仗,鳴鼓角,迎接隋朝使者到倭國都城(今日本奈良)

裴世清在隆重的歡迎儀式上見到了倭王與攝政大臣聖德太子。當時的倭王,是一位“姿色端麗”的女王,日本史書稱爲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謙虛地對隋朝使團說:“我聽說大隋在大海之西,乃禮義文明之邦,故遣使朝貢。我們是偏居海隅的區區島國,不識禮儀,孤陋寡聞。今日聽聞大使到來,我命人清掃道路,裝飾館驛,以待大使,希望得到大國的教化。”

裴世清代表隋朝,以大國口吻回答道:“大隋皇帝德並二儀,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諭。”

之後,爲護送隋朝使團回國,小野妹子再度擔任遣隋使,帶着新擬的國書出使隋朝。這一次,國書上的稱謂沒有“日出處”“日落處”之類的表述,而是改爲“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增添了幾分恭敬,但仍避開了兩國間的上下關係問題。隋煬帝正忙着爲征伐高句麗大動干戈,可能也沒時間再次爲倭人的國書感到惱怒。

小野妹子再度完成出使任務,他安頓好留學生、學問僧後就先行回國了。這個名叫“妹子”的漢子就這樣在中日友好交流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跟隨小野妹子入華的留學生、學問僧,虛心學習隋朝典章文物。其中,高向玄理與南淵請安留居中土長達32年,他們見證了隋、唐的朝代更替,後來回到倭國,成爲“大化革新”的核心人物,爲移植中國文化、制度做出了很大貢獻。

七世紀後半葉,倭人“稍習夏言,惡倭名”,他們久慕唐風,覺得倭這個國名有貶義,於是將自己的國名改爲“日本”(也有一說是武則天賜名)

03

隋大業三年,小野妹子帶着一批學問僧訪問隋朝時,說他們的目的是,“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僧侶)數十人來學佛法。”此處的菩薩天子即隋煬帝,他和其父親隋文帝都是著名的佛教徒。

佛教文化,在隋唐中日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聖德太子聽說隋朝一反北周武帝滅佛的政策,大力復興佛教,於是也想在日本國內效仿,他在推動中央集權制改革的同時,企圖把信奉多種神祇的豪族引導到佛教上來,從而統一信仰,緩解豪族之間的對立。

到了唐代,自倭入唐學法的學問僧人才輩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所謂的“入唐八大家”——最澄、空海、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和宗叡。中國佛教中的華嚴宗、律宗、天台宗、禪宗、密宗等先後傳入日本。

在這個中國文化哺育日本文化的時代,唐朝出了一位東渡傳法的高僧鑑真

唐天寶元年(742年),隨第九次遣唐使團來到中國的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肩負着爲日本尋找佛學“特聘教授”的重任。二人四處打聽,得知揚州大明寺的鑑真是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便前往拜謁,懇請他到日本傳法。

榮睿、普照對鑑真說:“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

鑑真時年55歲,他在揚州講經弘法多年,廣招子弟4萬人,擁有豐碩的學術成果。如果是一般人,混到這份上已經可以“躺平”了。

但是,鑑真被虛心求學的日本僧人打動了,他環顧四周,問弟子們:“我們之中,誰願意接受這個邀請?”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鑑真說罷,只等來了許久的沉默。此時,一個叫祥彥的弟子說:“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 意思就是說,這一趟旅程要橫跨東海,搏擊風浪,一定性命堪憂,不去不去。

一時間,“衆僧緘默”,沒有一個人敢說話。鑑真見弟子們遲遲不表態,終於開口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爲法事也,不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看到鑑真普渡衆生、不畏艱險的決心,包括祥彥在內的諸位弟子終於改變主意,從此堅定地支持鑑真,跟隨他開始了歷時長達十餘年的6次東渡。

鑑真所在的揚州,坐擁大運河與長江交匯的地理優勢,是海外來客必去的商貿中心,“爲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可謂富甲天下。白天,揚州港“舳艫萬艘,溢於河次,堰開爭路,上下衆船相軋”,到了晚上,“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鬥牛”(唐·李紳《宿揚州》),可見水運之發達。

唐江南東道。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但與當年玄奘西行 “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一樣,鑑真的東渡也沒有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按照唐朝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觸犯刑律的,這意味着鑑真東渡不僅要克服驚濤駭浪的阻礙,還要面對來自於社會和政治的重重阻力。

天寶二年(743年),第一次東渡時,鑑真一行人在揚州打造船隻的事情被人告發,遭到查獲,“所造船沒官”,初次東渡還沒開始就已宣告失敗。

第二次東渡時,鑑真在嶺南道採訪使的幫助下購得一艘舊船,僱傭船工上百人,籌措了航行所需的糧食、藥品等,再次準備出發。鑑真師徒一行順長江東下,航至狼溝浦(今江蘇南通狼山江面),遇到狂風惡浪。這艘“二手船”經不起折騰,破損後擱淺,潮水湧入船艙,米糧都被浸壞,鑑真一行人只好放棄航行。

船隻修好後,鑑真進行第三次東渡,由於風向不對,在海上耽擱了一個月,纔到達乘名山(在今舟山島北),此時又突遇風暴,船隻再次破損沉海,船上帶的淡水、乾糧消耗殆盡。幸運的是,鑑真等人被路過的漁民救起,但不幸的是,鑑真回到岸上,就被明州地方官舉報,隨後被送往鄧縣(今河南鄧州)名剎阿育王寺中軟禁。

鑑真被軟禁在阿育王寺的消息傳開後,各地寺廟多次請他講學。唐朝佛教興盛,鑑真要去講學,官府也不好阻撓。於是,鑑真先後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巡迴講課,並避開官府耳目,計劃在福州登船遠航。不過,因爲消息走漏,鑑真的第四次東渡也失敗了。

天寶七載(748年),經過數年苦等,鑑真第五次出海,從揚州出發後,過舟山羣島,再遇颶風,船隻失去方向,最後,鑑真一行人歷經14天忍飢挨餓,漂泊到了海南島。第五次東渡,依然沒有達成目的。

佛法有云,大雄無畏,勇猛精進。

鑑真始終堅守他的信念,第六次東渡時,他已是一個疾病纏身、雙目失明的老人了。

天寶十二載(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團的藤原清河來到揚州,爲66歲的鑑真帶來了好消息:大使即將歸國,邀請鑑真乘遣唐使的船隻前往日本。鑑真及其弟子毅然踏上了最後一次東渡之旅。

這一次遣唐使船隊不走運,第一艘船遭遇海難,乘坐這艘船的藤原清河歷經九死一生才活了下來,從此留在大唐。所幸鑑真搭乘的第四艘船經過數日顛簸,在日本成功靠岸。

進入奈良時,鑑真受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

鑑真實現了自己的畢生心願,他東渡日本,帶去的不止是佛法,更是不可磨滅的盛唐文化。在人生的最後十年,鑑真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在日本傳授佛學、醫藥學、建築、雕塑、書法等技術知識,並仿造揚州大明寺的格局,在奈良修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

他與青燈古佛相伴,爲中日睦鄰友好貢獻了畢生精力,直至圓寂,被後世尊爲“傳燈大法師”。

《鑑真和尚東征傳繪卷》(局部),藏於唐招提寺。圖源:網絡

04

在促成鑑真第六次東渡的日本遣唐使返航船隊中,有另一位見證唐代中日友情的人物——晁衡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是隨第八次遣唐使入唐的留學生,後來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做官資格。當時,唐朝科舉有專門爲外國學生準備的賓貢科,外國留學生登科及第被稱作“賓貢進士”。

晁衡來華時,正逢大唐開元盛世,社會安定、國力昌盛。勤奮好學的晁衡,經過在國子監的多年苦學,考中進士,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政治生涯長達四五十年,官至祕書監兼衛尉卿,還曾輔佐太子研習學問。

祕書省掌管國家藏書,晁衡的職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衛尉卿職掌武器庫藏、儀仗帷幕供應,可見唐皇對他的信任。

天寶十二載(753年),晁衡入唐已經過了37個年頭,年近花甲。晁衡想家了,在唐玄宗的默許下,他將以護送使身份隨此次遣唐使團起程回國。

此次船隊雖然成功載着鑑真東渡日本,卻沒有撫慰晁衡的思鄉之情。天有不測風雲,航行過程中,晁衡與藤原清河大使乘坐的第一艘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迷失方向,一路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

由於消息閉塞,晁衡不可能像現代人一樣發個短信,曬個朋友圈報平安,大唐朝野上下以爲他早已遇難,爲之嘆息。

晁衡在唐時,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文人大臣結爲至交好友,多次互贈詩文。晁衡的好友李白一聽說“晁衡已死”的謠言,爲之心痛不已,寫了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我那如同明月一般皎潔的友人啊,沉到了碧海深處,愁色慘淡的白雲遮滿了蒼梧山,悼念逝去的晁卿。

實際上,晁衡沒死。船隻觸礁沉沒後,同船的一百多人被土著居民殘殺,晁衡和藤原清河卻僥倖逃生,他們在兩年後歷經艱辛回到長安。

從此,晁衡再沒有等來歸家的信號,彼岸的故鄉成了他再也回不去的遠方。他將自己畢生在唐朝所學的一切,同自己餘生的精力一起奉獻給大唐,直到大曆五年(770年),在長安病逝。

如今,中國西安與日本奈良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以紀念這位大唐的傳奇友人。

電影《妖貓傳》中的晁衡形象。圖源:影視劇照

05

晁衡不是唯一在唐爲官的海外來客,像他這樣在唐求取功名的老外,還有新羅人張保皋、崔致遠等。

新羅,是隋唐時期位於朝鮮半島的政權。7世紀,新羅藉助唐朝的力量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後,唐朝政府在高句麗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在百濟故地設立熊津都督府,實行羈縻統治,新羅則乘機統一了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區。

《新唐書》記載,新羅王多次派遣唐使前來朝貢,貢品中有金銀、牛黃、人蔘等珍寶,以及朝霞錦、木棉布、金銀器皿等工藝品。唐朝爲接待新羅的使者和商人,在今山東、江蘇沿海各州縣設有多處“勾當新羅所”,所內還有專門的翻譯官。

杜牧的《樊川文集》中,記載了來自新羅的奇人張保皋

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鎮海節度使李琦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起兵作亂,東部沿海陷入戰亂。唐朝命鎮守徐州的武寧軍出兵平叛,新羅人張保皋正好在武寧軍擔任小將,他憑藉着高超的武藝,在平定李琦叛亂的戰爭中嶄露頭角。

張保皋是出身貧賤的“海島人”,早年隨着新羅人的貿易船隻沿海南下,流落到揚州,後來參加武寧軍——這是一支由高句麗人李正己家族建立的軍隊,其部下有很多高句麗、百濟的後裔,以及後來融合爲一的新羅人。

張保皋隨唐軍平叛建立功勳後,撈得第一桶金,他辭去軍中職位,回到新羅,成爲一名海商。有句臺詞說得好,風浪越大,魚越貴,乘風破浪的張保皋很快在海上建立了自己的貿易集團。

在得到新羅王的許可後,張保皋招募1萬島民組成一支船隊,往返唐、新羅、日本三國之間。爲了保持航路暢通,張保皋還掃平了多股海盜勢力。

經過多年經營,張保皋商團幾乎壟斷了唐、新、日三國的海上貿易,是9世紀東亞最大的國際貿易集團。《新唐書·東夷傳》給了張保皋很高的評價,認爲他不失爲一位英雄:“先國家之憂,晉有祁奚,唐有汾陽、寶(保)皋,孰謂夷無人哉。”後來的朝鮮歷史,將他稱爲“海上王”

張保皋的勢力一度威脅到新羅王室的統治,他後來捲入新羅貴族的鬥爭,被加上“欲謀亂、據鎮叛”的罪名,新羅王派人趁張保皋醉酒後將他殺害。

但是,繁榮的“東亞貿易圈” 並沒有遭到破壞,活躍的唐朝明州商人很快取代了張保皋的位置。

晚唐時期,由於造船與航海技術的進步,唐商船隊不必再走繞道朝鮮半島的北路航線,而是可直接走南路,從江浙沿海的揚州、明州、楚州、越州、溫州等港口啓航,出海後朝東北方向橫越東海,直趨日本的值嘉島,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海難的發生,還縮短了航行時間。

寧波天童禪寺。圖源:圖蟲創意

06

中晚唐時期,來自日本、新羅的遣唐使活動逐漸歸於沉寂。

有唐一代,自貞觀四年(630年)第一次遣唐使入華,到乾寧二年(895年)日本最後一次組織遣唐使,兩百多年間,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一說20次),實際成行的有17次。日本竭力模仿唐朝,日本的哲學思想、政治體制、文學藝術、宗教文化、建築、醫學等各方面都有唐朝的影子。

隨着唐朝走向覆滅,日本遣唐使的歷史也落下帷幕。

乾寧二年,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還未出發,就得到在唐學問僧的報告,得知大唐內亂不止,戰火頻仍,此時入唐可能小命不保。於是,菅原道真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陸多阻”爲由,建議停止派遣唐使。

這一年,唐朝藩鎮朱全忠(朱溫)出兵兗、鄆二州,爭霸中原,他日後將成爲唐朝的終結者。

帝國崩潰之際,唐朝也無法迎接來自大海彼岸的客人,從此,再無遣唐使。

《吉備大臣入唐繪卷》(局部):吉備真備,日本奈良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出任遣唐使。圖源:網絡

當初,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到揚州大明寺邀請鑑真出海前,日本的相國長屋王,曾命人制造了千件袈裟,佈施給唐朝高僧,袈裟上繡着象徵友誼的偈語。

據說,鑑真和尚看到袈裟上的偈語後大爲感動,稱日本是“有緣之國”,後來才許下渡海傳法的承諾。

東海的潮音吹奏着各國友好往來的回聲,這段緣因海而生,也如滄溟無垠。

鑑真那件袈裟上,有這樣一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參考文獻: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德)羅德里希·普塔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

(日)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