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推動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劉豔提交了《關於推動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強“後疫情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建議》等提案。

近些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新冠疫情讓這一問題更加凸顯。今年春天,學生們重返校園,他們的心理健康又將面臨怎樣的變化,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圍繞這一問題提交了議案提案。

劉豔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長期以來,通過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心理諮詢、家校合作等方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有效阻斷問題的產生。整體而言,社會對此依舊存在偏見,家庭、社會都應繼續端正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改變觀念。

初中生心理健康最受影響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因學習環境、生活場景、學習方式、社交方式等方面的改變,學生心理健康受到進一步影響。

以上海爲例,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某區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僅電話諮詢就高達2587人次,諮詢時長64633分鐘。諮詢內容涵蓋學業、青春期心理、同伴交往、師生關係等方面。其中,親子關係問題、學業問題、情緒問題最爲突出。學業上主要表現爲“動力不足”,情緒上則主要表現爲“焦慮與抑鬱”。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均存在這些問題,初中學段更爲明顯。

劉豔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些問題的出現由很多原因導致,包括學生居家學習或混合式學習時間較長,同伴間傳統的交往與合作難以持續,社會性被阻斷;網絡信息蜂擁而至、真假難辨;學生戶外體育鍛煉和學校體育教學難以常態,體質下降;難以適應線上學習方式,學習壓力和負擔增加;親子間對學習習慣、學業質量、電子產品管理等方面意見不一致,衝突加重等。

2023年2月,隨着全國迎來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的首個開學季,後疫情時代如何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在兩會上備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在提案中分析,進入後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面臨新舊問題交織的挑戰,疫情造成的一些心理問題短期內不會自然消失,復課又帶來“開學綜合徵”,可能加劇原有問題。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張麗萍在黑龍江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對此做了詳細分析。她認爲,隨着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學生伴隨着環境的改變而表現出多變的特點,身心難以像平常一樣得到完全放鬆,有些孩子還出現社交恐懼、思維不集中等現象。

表面上看,新冠疫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成因。但究其根本,這一問題早已呈逐年上升的態勢。

“今年我提交的這些提案,都源於我遇到的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劉豔說,自己多年來一直在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在上海市閔行區政府部門負責衛生、教育等工作前,她曾長期在醫院從事臨牀工作。在此過程中她發現,因爲個人、家庭等原因,心理健康問題在青少年羣體中非常多見,當事人不僅學業、生活面臨困境,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據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逐年上升態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於2023年2月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羣體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羣體。另據《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我國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比30.28%,其中半數爲在校學生。

家、校、社應密切配合

如今,學生返校,新的心理健康問題必然會出現,家庭、學校、社會該如何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隨着學生返校,恢復和同伴的互動,確實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態。”劉豔稱,但對於問題比較嚴重的孩子,仍需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和輔導。

“從認知層面上講,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往往採取迴避態度;即便意識到問題,很多時候也不知如何應對。”劉豔說,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仍存在偏見,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這部分人羣的社會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指出,應利用“家校課堂”等開展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尤其是在農村偏遠地區,大力提升家長對孩子異常情緒、行爲的敏感性,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和就醫意識。她還呼籲,應引導全社會正視抑鬱症等精神障礙,關懷和理解精神障礙患者,降低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恥感”,鼓勵他們積極就診求治。

而從學校層面來說,分析普遍認爲,學校作爲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陣地,心理專業力量薄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高教集團董事會主席李孝軒在走訪中發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教師數量少、兼職多、諮詢設施缺失、課時擠佔等問題,一些鄉村中小學甚至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迎檢化、邊緣化問題,諮詢、篩查、跟蹤、診治等環節相互脫節。

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指出,即使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學校,多數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形式化、程式化的問題,在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專業教師隊伍、健康教育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多數學校心理教師爲兼職,時間、精力有限,無法高效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而且因爲待遇、政策、服務支持等問題,專業人才流失現象較爲嚴重。

張大冬認爲,應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確保心理健康課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要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性別差異、兒童發展階段理論等制定心理類學科課程標準,並納入課程設置方案,編印自小學至高中的普適性強的教材。

另外,每節課應由專業心理老師進行授課,在師資嚴重缺乏地方可採取“1+1+1”形式進行授課,即一個年級同一時間授課,一位心理健康教師主講,每個教室一位老師輔助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確保心理健康課不是停留在形式上。

全國政協委員、福耀集團副董事長曹暉還建議,應加強對中小學生等重點人羣的心理健康干預,例如,在中小學生體檢中增設心理健康項目,組織專業醫生進校園定期開展普查。

社會和學校在此方面的聯動目前來看還遠遠不夠。如果家長的介入、學校的心理教師和心理課程都難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求助醫院、轉向專業的心理諮詢或許會成爲下一步選擇。但心理諮詢行業長期存在亂象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認證與考試以來,出現了資質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行業進入無門檻、專業勝任能力不足等行業亂象,致使來訪者深受其害,尤其是未成年人。

劉豔建議,要加強對心理諮詢行業從業者的資格審查和管理以及對行業的自律管理和建設,整治虛假宣傳誤導公衆亂象,嚴格行業管理和從業准入,進一步規範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服務市場。

“建議學校、醫院、家庭等密切配合,助力心理問題發現、轉介、干預、診療、康復等環節形成閉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去上,共青團中央在其提案中這樣寫到。

作者:佳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