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在金融穩定委員會公佈的2022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中,瑞信位列其中。與瑞信處於同一檔的銀行有中國農業銀行紐約梅隆銀行等國際知名銀行,也包括此次收購方瑞銀集團。根據此前公佈的年報,瑞信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瑞士監管部門和公司高管一再對外表態,瑞信各項指標符合監管規定。

但就是這樣一家規模龐大、符合各項監管規定的大型金融機構,陷入信任危機不到一週時間,就迅速以30億瑞士法郎被併購。爲了保證併購順利,瑞士政府不惜修改法律,讓交易雙方獲得授權以繞過股東投票決定。如果交易中,瑞銀收購的某些資產的潛在損失超過了特定閾值,瑞士政府還將爲這些損失提供擔保。

此次併購談判時間之短,金額之低,政府出手力度之大,讓金融市場參與各方深感意外。

對於此次危機的起因,瑞士金融監管局認爲,瑞信存在流動性不足的風險,表現爲客戶資金大量外流,而近期美國銀行業動盪不安加劇了資金外流,使得即使該行仍有償付能力,也有可能變得缺乏流動性。因此,監管當局有必要採取行動,以防止對瑞士和國際金融市場造成嚴重損害。

從美國的幾家中小銀行出現問題,到歐洲大型金融機構被收購,引發了投資者對當前全球金融監管體系的擔心。

事實上,2008年雷曼倒閉引發金融危機後,全球性監管機構和主要國家都制定了嚴密的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是藉助嚴格的資本和業務監管約束大型金融機構,即使發生局部性的破產,大型金融機構也可以成爲壓艙石,遏制全球性金融風險蔓延。

但從此次危機的傳導鏈條來看,從中小銀行倒閉到大型金融機構被併購,事前都沒有引起監管機構的足夠重視,而是在危機出現後才倉促出手。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全球金融監管改革似乎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

近期,爲了遏制危機蔓延,美聯儲聯合歐洲央行等五大央行宣佈爲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但爲市場注入流動性僅能解決短期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全球金融監管體制可能需要再次動“手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