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臨沂日報

□臨報融媒記者 王泓鈞

邵 慧

通訊員 張繼平

韓乙姍 焦 陽

人勤春來早,牛舍勞作忙。每天八點不到,河東區鄭旺鎮劉官莊村“兩委”成員齊聚合作社,清理牛糞、添水添料。先當“牛倌”,再忙村務,已經成了劉官莊村“兩委”成員雷打不動的鐵規矩。

從“種地村”到“養牛村”的蝶變,離不開一個好班子。2018年,該村“兩委”班子開始探索如何更好地發展村集體經濟,讓百姓的腰包更鼓。在先期小米種植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初見成效後,“趁熱打鐵”,有人提出發揮自己的養牛專長,帶領鄉親們一起發“牛”財。

想法好是好,但大多數村“兩委”成員都是養牛“小白”,既要學技術,又要賣力氣,更怕行情不好賠不起,紛紛打起了退堂鼓。看來這“牛事”要想幹成,少不了費一番“牛勁”。好在當時的老書記全力支持,當場拍桌子表態:“這個路子對,咱村‘兩委’成員必須得帶頭學。”

牛能不能養,還得羣衆說了算。結合實際情況,村裏計劃流轉31畝設施土地作爲養殖基地,一共牽扯到全村74戶。大部分村民都支持,但其中兩戶就是不同意。爲了儘快實現土地流轉,村“兩委”成員輪流到村民家中做動員,以村幹部帶頭入股的方式打消他們的顧慮。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誠意後,兩戶村民最終點了頭。僅用一天半的時間,31畝土地全部實現流轉。

土地問題解決了,資金成了又一大“攔路虎”。村“兩委”成員帶頭自籌了60多萬元,仍然差一大截。他們不甘心,又帶着思路和規劃,各處找政策尋支持,最終爭取到區鄉村振興服務隊100萬元專項資金注入。這樣一來,“牛事”成了大半。

2021年10月,黨支部領辦的辰興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恰逢中秋、春節兩個市場旺季,加上合作社引進的西門塔爾牛品質好、市場接受度高,第一批18頭牛全部順利售出。

賣牛取得了“開門紅”,村民入社的信心也高漲起來。不到一年時間,社員由最初的不足十戶發展到上百戶。當初對土地流轉持反對意見的兩戶村民,也因爲入股分紅嚐到了甜頭。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加入了養牛大軍,劉元軍正是其中一員,“選牛有保障,不用擔心品種差,有問題還能提供技術支持,也不愁賣,有合作社給託底安心多了!”

好口碑不斷讓“頭回客”變“回頭客”。“我們的合作地區、服務的農戶不斷增加,業務範圍不但覆蓋臨沂,還遠銷浙江、內蒙古等地。”村委會主任劉樹昌說,“現在我們已經把牛賣進了直播間,賬號關注量已突破1萬,多數是養牛專業戶和忠實客戶。”

合作社每走一步,都似牛一般蹄腳穩健、步履堅定。在上級產業規劃、政策扶持、小額貸款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下,劉官莊村逐漸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平臺”的新發展模式,實現抱團發展、合作共贏,走出了黨建引領賦能集體增收的“劉官莊模式”。2022年,合作社肉牛出欄量達到1996頭,社員保底增收114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突破12萬元。

養好“一頭牛”,走穩致富路。劉官莊村以全區“頭雁領航”突破工程爲契機,在做強“過硬村居”“活力村居”“平安村居”“美麗村居”和“清廉村居”上領航突破,並與鄉村振興“五大創建”“十大招引”充分融合,堅決扛起“頭雁”擔當。

如今,劉官莊村成了小有名氣的“牛”村。兩條重新亮化的主幹道貫通南北,四周架起了明亮的路燈。佔地2700多平方米的村中心廣場上新建了燈塔影院,添置了健身器材。廣場上村民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其樂融融。“這兩年村裏發展得好,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太方便了。”59歲村民劉玉彥笑容滿面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