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學士小學:

基於新課標開展美育融合教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將美術與自然、社會及科技相融合,提高學生綜合探索與學習遷移的能力。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學士小學在“辦一所看得見未來的學校”的理念引領下,研製“1-6-e”教育圖譜,利用“家、校、社”全場域學習空間,進行美育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實踐。

擴展美育教學物化空間

如何讓學生將所掌握的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與自然、社會、科技等相結合,進行探索遷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學士小學創設了開放、真實的“1-6-e”學習場域。其中的“1”是指學士小學校區,“6”是指依託學校周邊資源構建起鄞州公園、寧波博物館、院士公園、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高教園區、南部商務區六大學習社區;“e”是指建設“全球移動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鏈接師資和課程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延展教學內容。“1-6-e”的未來教育場域,讓學生的美育學習從校內向六大學習社區及“e”空間延伸,打破了時間、空間、學科、人際的邊界。

六大學習社區中的鄞州公園,爲學生提供了認識綠植、瞭解昆蟲、感受四季輪迴的生態之美的機會。公園內的昆蟲博物館是展示生物多樣性、探求科學新知的“自然高地”,設有“昆蟲學泰斗”“昆蟲大世界”兩大展示主題,兼具人物紀念及知識科普的雙重性。館中展示了4000個昆蟲標本,有幾十種世界各國的“國蝶”和“名蝶”,還有部分世界奇異昆蟲的標本,體形特大,色彩鮮豔,可看性強。昆蟲博物館爲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審美環境,他們可在館內展開主題探究式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昆蟲的形之美、色之美、肌理之美,體會美就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環境之中。

學校緊鄰的寧波博物館擁有收藏保存、陳列展示、學術研究、鑑賞品悟、對外交流以及普及教育等方面的諸多資源,是學校美育資源的強大補充。學校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和“共構建”的方式建設美育課程,爲家校社之間的美育溝通搭建了學習的平臺,實現了公共場所對美育的支撐。博物館美育課程有效彌補了學校美育教學的短板,在博物館與學校美育教學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過程中,學校的美育課程日益完善,教師美育素養得到提升,藝術教學之路越走越開闊。

整合提升美育師資水平

在美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美育師資的創造力,爲學生提供多元、豐富、優質的藝術學科課程。

作爲落實美育教學的主體,教師對美育課程的理解和參與是推進美育的關鍵着力點,影響着美育實施的最終走向。學校賦予美育教師課程開發的主動權, 美育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融合的研究者和開發者。

家長是美育建設的生力軍。學校地處寧波高教園區內,學校充分調動、統籌有美育專長的家長資源,結合他們的專業和特長進行整合,讓家長成爲美育課程的開發者、參與者,成爲學校的第二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家長對學校美育改革的支持度不斷提高。

社區人才是落實美育的增長點。學校充分挖掘六大學習社區中的美育教師資源,如寧波博物館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南部商務區設計公司的高端人才等,通過多種方式發揮其專業特長和聰明才智,爲提升學校美育質量服務。

探索多元化的美育教學方式

學校積極探索融合式的美育教學,下面就以“小蟲蟲大世界”的美育融合教學作爲一個案例進行說明。

“奇妙的昆蟲”是《美術》(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一年級下冊第19課的內容,其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昆蟲的特點,體會其美感,並能夠大膽想象、創作,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勇於探索的精神。筆者結合課標要求,以“小蟲蟲大世界”爲主題進行了融合式教學。

教師將美術學科“欣賞評述”“造型表現”“綜合探索”方面的要求融入主題活動,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昆蟲進行自主探索,通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感受昆蟲的造型美、色彩美、紋樣美,並通過剪、貼、畫等綜合表現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和展示交流。

一是與自然相融合。爲了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場景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教師將美術課堂轉移到離學校不足百米遠的院士公園內,讓學生在大自然輕鬆、真實的場景中學習。課前,教師經過實地考察,組織家長進行場地佈置以及工具準備。課堂上,教師通過三個環節落實教學目標。環節一: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聽春天的聲音,而後教師提問“你喜歡什麼昆蟲?它長什麼樣子?昆蟲的家可能會在哪裏?”環節二:分小組尋找奇妙的昆蟲。環節三:找到昆蟲的辦法是什麼?並讓學生將昆蟲帶回家,觀察2—3天,並用圖畫日記的方式記錄其變化。

二是與學科相融合。與科學課程融合,教師幫助學生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徵、結構特點和生長變化,探索昆蟲是如何僞裝自己的,這對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中表現昆蟲的造型以及畫面的背景處理都很有幫助。與語文課程融合,利用家庭閱讀時間,引導孩子閱讀與昆蟲有關的繪本,分享和昆蟲有關的趣事,學習與昆蟲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加深對昆蟲的全面瞭解。與音樂課程融合,組織學生學唱《蟲兒飛》等有關昆蟲的歌曲,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昆蟲的認知。一個關於小昆蟲的學習主題,通過多學科的聯動與融合,讓學生全面瞭解、感受到昆蟲的美,在跨學科綜合學習中提高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學習遷移的能力。

三是與其他藝術活動相融合。主題活動的成果發佈以“蟲蟲假面舞會”的方式綜合呈現。學生以班級爲單位,用創作的美術作業佈置會場,分工合作完成設計舞會海報、製作邀請卡、設計舞美等任務。活動邀請家長一同參與,還以家庭爲單位制作蟲蟲造型的小點心和小玩具。舞會進行時,每名學生戴上自己設計製作的昆蟲面具,緊扣昆蟲主題進行創作表演,有戲劇、舞蹈、朗誦、走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

多場域、跨學科融合的美育課堂,不只在校內,也能在校外;一節課的時間不只是40分鐘,可能是一週、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共同學習的夥伴不只是同桌、同組、同班同學,還可能跨班,甚至跨年級。這種多元、融合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髮現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與能力。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學士小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