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衢州日報

記者 胡宗仁 通訊員 蔡志軍 文/攝

以前,農民種田,最擔心露天育秧會遇到“倒春寒”而發生爛秧,既耽誤了農時,也影響收成。

“現在,這讓人頭痛的爛秧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運用這套智能育秧設備,既省時又省力,育秧的質量也高。”3月21日,在龍游縣湖鎮鎮童家倉村,種糧大戶王明水正忙着早稻育秧。

在他新建的智能育秧中心,記者看到,一條智能育秧流水線只有2個人在工作。一名技術員正忙着將塑料秧盤供應到流水線上,系統就會自動裝土,再均勻播種、噴淋,然後覆土,再噴淋,自動疊盤。另外一名技術員位於播種機旁邊,觀看流水線的運轉。

等到疊好5盤的育秧盤,一臺機械手就自動抓取疊好的秧盤,然後放入兩旁的底架上,一組一組有序疊好。記者數了數,等到機械手疊好120盤,才由一個人開叉車,將其運到育秧暗室。

“這個底架設計得太高了,過段時間,我們要將底架調低,這樣就可以疊180盤了,再由叉車運到育秧暗室。”王明水介紹,這套設備相當先進,原來傳統流水線上需要12個人來工作,現在只需要2個人就夠了,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可以實現底土厚度統一、落谷均勻,育秧質量大大提高。

58歲的王明水,之前以開拖拉機跑運輸爲生。2010年,他購買了一臺收割機,開始替農戶收割水稻賺錢。“那時,一年能賺十幾萬元。”王明水說,幾年下來,他將賺到的錢建了一幢4層的樓房。

看到規模化種糧的政策好,2013年他也加入種糧行列。他從100畝開始,漸漸將種糧面積擴大到2022年的700多畝。

“規模化種糧,基本上是靠機械化,投入大。”2014年,王明水爲了解決曬稻穀的難題,就購買了一臺烘乾機。目前,他共有6臺烘乾機,2臺收割機,還有不少插秧機。

他告訴記者,以往農戶分散育秧,費時又費力,還時有爛秧、死苗的情況發生,水稻育秧中心的建設讓播種實現了從人工到流水線的轉變。

之前,王明水利用集中育秧技術,建起一個工廠化育秧中心(第一代)。“大棚裏培育出秧苗後,先是用人工送秧盤的,後來我改爲用軌道車推送秧盤。”王明水介紹,今年有了這套智能育秧設備,運用運秧輸送帶運送秧盤,更省力了。

“眼下,衢州的水稻工廠化育秧,已經開始邁向智能化時代。”一旁的衢州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尹晉濤說,該智能育秧中心是2022年農業“雙強”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於去年底建設完成,今年剛投入生產。該項目包括了智能育秧成套設備、浸種催芽成套設備、運秧輸送帶、育秧硬盤、鋼架大棚等,並建設了6個育秧暗室,運用較爲成熟的暗室疊盤育秧技術,大幅提升了種糧大戶的育秧服務能力。

“這個項目共投入400萬元,其中6元一個的秧盤,就購買了10萬個。”王明水介紹,另外,育秧的基質也是關鍵,好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苗,爲此,他專門到臨安一家公司採購育秧的基質,一包1.1立方米的基質要500元,一共買了154包。

與此同時,王明水還積極探索旱地育秧技術,已經平整育秧旱地5畝並裝有噴灌,“暗室育秧3天后,就可以轉運到旱地,直至秧苗可以機插了,才下田。”

“今年,第一批的育秧種子是在3月10日開始浸種的,目前已經替一個種糧大戶培育了600畝的早稻秧苗。”王明水告訴記者,這些秧苗估計到清明節就可以實現機插。

現在,他的這條智能育秧流水線,一天可以完成300畝的育秧產能,效率相當高。今年,除了滿足王明水自己承包的800畝稻田的育秧需求,下半年要替周邊農戶培育秧苗,還要將育秧服務推廣到金華地區。

尹晉濤說,近兩年,龍游縣大力推進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育秧成套設備自動化、智慧化水平有較大提升。僅2022年,該縣就新建4個智能育秧中心,分別佈局在湖鎮鎮、詹家鎮、小南海鎮和橫山鎮,覆蓋了全縣主要糧食產區。接下來,龍游縣還將進一步推進智能育秧中心建設,加快老舊育秧設備更新升級,推廣這一新型育秧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