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漂亮國“大管家”在福特汽車密歇根工廠試駕了F-150“閃電”電動皮卡。他表示,目前中國在新能源車領域領先漂亮國,漂亮國正在努力推動電動汽車發展計劃,決不允許中國贏得新能源車領域競賽。

據悉,漂亮國將投入1740億美元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那麼,兩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情況到底如何?漂亮國“大管家”爲何要說“決不允許中國贏得新能源車領域競賽”呢?他能如願以償嗎?


圖爲全新福特F-150 EV 

雖然很多人對漂亮國新能源汽車的瞭解侷限於特斯拉,但其實漂亮國一直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國,發展的歷史其實很早。漂亮國曾是世界第一大汽車銷售市場,至今仍是世界第二大新車銷售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和中國十分接近。

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開始,漂亮國就意識到開發替代能源的重要性。通用汽車EV1就是一款誕生於1996年12月的極具代表性的電動汽車。


從發展歷程來看,近十餘年來漂亮國新能源汽車經歷了以下幾個重點階段:

第一階段:2008-2016年,漂亮國開啓電動汽車的政策鼓勵週期,新能源汽車處在一個蓄力期,汽車電動化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大,加入競爭的廠商也越來越多,代表車型是雪佛龍Bolt等。

第二階段:2017-2020年,漂亮國新能源汽車經歷了特斯拉的產品爆發階段,拉出來一個階段性頂峯。如今,漂亮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已經很明晰了,特斯拉成爲最引人注目的廠商,同時更多的美系汽車公司也在艱難地向電動化轉型。


橫向對比來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謂是“起步晚、發展快、差距小”,頗有“彎道超車”的味道。

從2009年開始在13個城市試點到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十多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顯著,這主要得益於新能源車推廣運用補貼及稅費優惠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規模從2012年1萬輛左右發展到年銷售百萬輛的規模,完成了市場的規模化進程,製造成本也大幅降低。

不過,從2019年7月開始,受網約車市場階段性飽和、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陣痛調整期,月度銷量連續同比下滑。最終,到2020年下半年才顯著復甦,結束了爲期一年的低谷期,當年銷量規模突破137萬輛,再創新高。


這個轉變是質的轉變。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品基本與國際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完善的配套政策爲整個產業保駕護航,而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經歷過新能源補貼退坡帶來的銷量震盪後,國內新能源車消費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優質車型供應促進C端消費增長。C端消費接棒B端網約車需求,意味着新能源汽車開始走入千家萬戶,替代燃油車的步伐大大加快。

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目標到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佔當年汽車總銷量的20%和40%。


在政策、供給、需求三個環節的共同驅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有望維持長期、確定的高速增長。這無疑是國家的大戰略,也是讓拜登非常懼怕的。

不過,我們更應該正視差距。2020年,特斯拉累計銷量達49.95萬輛,佔比15.99%,遠超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吉利、長城等中國廠商,爆款效應明顯。

而且,特斯拉的產品攻勢和成本優勢,還是領先與其他車企的。隨着漂亮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加速以特斯拉爲代表的美系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整體推進。


能源和環境正在成爲影響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很寬、變化很快、未來很遠,中國車企雖然取得了階段成績,但是切不可掉以輕心。在筆者看來,主要要關注以下要點:

首先,各大車企要堅定決心推行電動平臺戰略,捨棄“油改電”路線。基於正向開發的電動化平臺車型,其續航里程、電力電子化、成本等方面均優於“油改電”平臺。車企不能捨本逐末,喪失未來發展空間。

其次,隨着大衆、寶馬、通用等合資品牌電動化進程的提速,新增車型將持續投放市場,引領市場消費習慣向電動車轉變,市場良性競爭將有所加劇,各大中國車企要非常警惕。


​最後,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車的翅膀,但安全是造車的底線。特斯拉接二連三的事件,使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產生擔憂。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初創的新勢力,安全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底線,也是新能源汽車的命門所在。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漂亮國的說法,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