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朋友終於提了自己心儀的混動RAV4。而在此之前,他已經買了塞納、蘭德酷路澤、2.7的普拉多和3.5的普拉多。這麼來算,這輛RAV4混動,已經是他的第五輛豐田。至於這輛混動RAV4,接下來我打算接過來好好地開幾天。

事實上,像我朋友這樣的“選手”,很多。甚至包括我——幾年前,當我還在憧憬着中五百萬的彩票一夜暴富,然後拿出一百萬來買車的時候,我羅列的單子是豐田86、普拉多和塞納。


那時候,這三款的售價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離譜,一百萬拿下還是有可能的。我五百萬遙遙無期,但是從我朋友購車歷程以及我未實現的“夢想”的趨同中,聯想到的是豐田品牌的“厚度”。

不誇張地講,豐田是目前全球汽車品牌裏最具有厚度的。什麼是品牌厚度呢?簡單說,就是這個品牌能夠“攏住”原有用戶的能力。比如說,蘋果品牌的厚度就不錯,無數的果粉總是會在每年固定的時候坐等蘋果新機的發佈。


而現在的所有互聯網企業所要打造的智能生態鏈,其實也是在構建品牌的厚度。從而使用戶可以長時間的地擁有這個品牌,並且長時間的去消費品牌所提供的服務。


汽車,很難談到品牌厚度,尤其是在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


從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私人汽車消費市場到現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的汽車產業躍居世界第一。但成績的背後是增量市場的作用——無數首次購車用戶快速地充斥了近乎於空白的市場,所以也纔有了一汽-大衆早年間僅僅憑藉轎車就能創造的銷量神話,以及衆泰之流的快速成長。

首次購車用戶,往往是不具備深刻的品牌認知的,人云亦云式的話題營銷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很受增量汽車企業的喜愛。比如說,“大衆比較高級”的梗,真是大衆銷量神話的來源。


不過,增量市場總是有飽和的一天。當增量市場轉變爲存量市場後,一個品牌的厚度就決定了能否繼續發展下去。舉個例子,去年倒下的衆泰,以山寨起家的品牌厚度就是薄薄一張白紙,收割第一批車主後,基本就等於涼了。想象一下,第一輛車買衆泰T600的消費者,會在幾年後換成衆泰T700嗎?


在豐田這裏,就會。


從卡羅拉昇級到漢蘭達,這是一件在任何時候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選擇;再從RAV4升級到即將國產的豐田塞納,這也是家中添丁進口的一個需求。如果更進一步的從產品力升級需求看,年輕人買RAV4之後愛上越野,生活事業雙豐收再增購一輛普拉多好像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這種毫無違和感的原因在於,豐田產品序列是完善的,在這個完善的產品序列裏,也是細化產品力的不斷升級。通過細化產品力的升級,巧妙地拿捏不同細分市場消費者的痛點,從而完成順理成章的產品迭代升級。


還是拿RAV4的首次購車用戶來舉例子,不否認RAV4是款好車,但是這種均衡的產品在面對消費升級的時候也必然會呈現出過於均衡而缺失亮點的情況,家裏添丁進口,空間不足,冬季越野穿越,性能不足。那麼,在車主換車時,豐田產品序列裏就有針對空間不足而進一步優化的漢蘭達和塞納,也有針對越野性能強化的普拉多。

而這些車的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滿足具體需求痛點後,其他的產品力也一併升級了——比如說普拉多的空間也確實大了,而塞納的舒適性也有着巨大的提升。


豐田的每一款產品,都有的放矢。


作爲對比,反觀大衆,與豐田迥然不同。早年間大衆就因爲套娃而被各種調侃,什麼大衆只有一款高爾夫,抬高是途觀,加上屁股是速騰,速騰拉長是邁騰等等。


雖是調侃,但也確實有它的道理,萬年不變的1.4T和2.0T發動機,所有產品都標配DSG變速箱,以及完全一致底盤反饋,使所有的大衆車開起來都像極了高爾夫——體驗感太過於單一。

進一步說,從高爾夫換到途觀,再要往個性玩,大衆就真沒得選了。隨着現在大衆的SUV戰略得以落地,更加密集發佈的SUV產品又再一次地出現了產品的重疊,探影和探歌,探歌和探嶽,探嶽和攬境,差別就只有大、更大。


來看豐田,全球市場豐田SUV即便都放在一個市場,也很難找到出現產品重疊的,尺寸相同的小型SUV,C-HR主打操控樂趣,日本市場的RAIZE主打家用。RAV4和Harrier是普通和高級的區別,至於漢蘭達和奔跑者,那是七座家用和七座工具的區別。另外還有普拉多和4Runner,紅杉和陸巡。總而言之,每一款車型之間的差異,都非常地明確。

即便是具體到某一類的車型,豐田可供選擇的選擇都是足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就單純一個硬派越野車爲例,就有多少不同的版本對應到各自的細分市場。國際科考隊和聯合國觀察團用的是LC200系的陸巡,東南亞的小業主用的是海拉克斯平臺的奔跑者,中東的武裝分子最愛的是LC70系的陸巡,城市需求更多的消費者還有普拉多。

另外,你知道卡羅拉在日本市場還有一款針對中老年人出行的Axio車型嗎?細化的產品和產品力,使豐田品牌可以進入到任何一個細分市場,潤物細無聲——這也就是豐田的精益化生產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現在,大家都在學習豐田的精益化生產,但是能學明白的寥寥無幾,原因就出在,絕大部分汽車企業只是單純地把豐田的精益化生產當做是一種高效管理生產的方式,而忽略了精益化生產在品牌運行中的方方面面。細化的產品佈局和產品力呈現,不也是精益化生產嗎?


十幾年前,奇瑞老總的一句“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名言刷爆了汽車圈。其實,豐田的品牌厚度,也就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路子。不過,不同的是,奇瑞和衆多企業的“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是生了七個一模一樣“蛤蟆精”去打架,而豐田則是生了七個葫蘆娃。


注: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