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歷史節點總是會讓人記憶深刻,因爲它記錄着重大時刻,代表着發展的里程碑。

11月7日,豐田汽車公司(以下簡稱“豐田”)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就成立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新公司將於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豐田與比亞迪各出資50%。新公司將開展純電動汽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

從1983年4月11日中國首輛合資轎車桑塔納下線的“市場換技術”到2019年11月7日比亞迪的“技術贏合作”,標誌着中國汽車工業進入發展的新階段。

■ 比亞迪的技術魅力吸引了豐田

對於新公司的前景,合資雙方都充滿了期待。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廉玉波表示:“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實現比亞迪在‘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研發能力’等方面與豐田在‘品質’、‘安全’等方面強強聯合,並根據市場的需要儘快推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純電動汽車。”

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寺師茂樹表示:“對於推進電動化發展這一共同目標,很高興能夠與比亞迪超越競爭關係成爲‘合作伙伴’。希望通過與比亞迪成立的新公司開展的相關業務,讓雙方的合作得到深化、發展。”

爲什麼技術實力雄厚的豐田會選擇比亞迪進行合作?不難發現,這是因爲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廣闊前景。爲此,豐田加快了電動化的進程,將2030年完成550萬輛電動汽車的銷售目標提前至2025年,而想要完成這一預期目標,選擇中國技術先進的汽車企業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此種情況下,在電動汽車領域領先的比亞迪自然是豐田的上佳選擇。比亞迪於1995年起步於電池事業,掌握電池、IGBT、電機、電控等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現已成爲能夠提供包括電動汽車以及動力電池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比亞迪於2008年推出世界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並從2015年起,連續四年實現了新能源汽車(PHEV、EV)全球銷量第一。

靠什麼贏得競爭對手的尊重?靠什麼贏得從競爭對手向合作伙伴的轉變?比亞迪用事實回答這個問題:是技術,是領先的核心技術。

■ 強強聯手推進供給側改革

既然豐田和比亞迪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爲什麼還要選擇合資?這可以從雙方合資的業務範圍說起。雙方合資公司的主要業務範圍是,純電動汽車及其衍生車輛以及純電動汽車及其衍生車輛用零部件的設計、開發;純電動汽車及其衍生車輛用零部件、組件以及總成的進出口及銷售、售後服務及其相關諮詢的提供。

值得注意是的,合資公司作爲促進雙方緊密合作的有效載體,將充分彙集比亞迪及豐田的技術力量,使比亞迪在純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研發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豐田在品質及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強強聯合。合資公司設計、開發的產品將充分使用比亞迪現有的電動平臺技術及電動零部件供給,並融入豐田的品質及安全控制標準要求。合資公司設計、開發的純電動汽車可以使用豐田品牌。

不難發現,豐田與比亞迪的合作,追求的是1+1大於2的效果,而最終目的則是在電動汽車領域推進供給側改革。就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現狀來看,電動汽車的綜合競爭力尚不能同燃油車媲美,市場的拐點仍未出現,而這正是豐田和比亞迪聯手要去改變的現狀。正如合資公司股東雙方所希望的:通過開發和普及受消費者喜愛的純電動汽車,努力滿足消費者需求。

■ 後合資時代的新合資方式探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合資時代的黃金髮展期,合資給中國汽車工業的騰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合資帶來的弊端是,市場並未換來技術。爲了使中國從汽車大國變爲汽車強國,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已經明確,從2018年開始,在5年時間裏依次、有序地放開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具體到汽車行業爲: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進入後合資時代的中國汽車工業該如何繼續前行?顯然,並不能繼續此前的“市場換技術”,也不能依靠單獨自己“閉門造車”,而是以我爲主的新合資。這方面,比亞迪和豐田的合資即是最新的嘗試。

在與豐田的合資合作中,比亞迪的e平臺將發揮巨大作用。e平臺是全球首個可開放共享的純電動汽車平臺,正如當年福特推出T型車推動燃油車的普及一樣,比亞迪將e平臺對外開放共享將極大地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豐田與比亞迪展開“技術對等”的合作,標誌着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領域,未來或將替代歐美日等汽車巨頭,引領汽車新技術變革和行業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