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昭通日報

◆記者 張廣玉 通訊員 羅 健 馬 淼

近年來,鎮雄縣潑機鎮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聚焦羣衆家中“下水道”“垃圾桶”,以“兩污”治理爲抓手,持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全力繪就“綠美潑機”新藍圖。

3月24日上午,潑機河畔的潑機鎮平天村,帶着些許涼意的春風輕拂潑機河兩岸蔥鬱的林木,岸邊的田地裏三兩農戶正引着河中清澈的河水澆灌菜地,呈現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日農耕圖。同一時刻,50米外的潑機鎮污水處理廠內,工作人員申龍帥正和同事忙着對集鎮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操控着專業的設備,經過發酵、沉澱、消毒等環節,渾濁的污水變成汩汩清水通過排水管流入潑機河中。

“污水處理廠佔地面積19畝,總投資4988萬元,設計日處理量2500立方米,配置了5名工作人員,採用‘CASS工藝+深度處理’模式,污水處理後出水達到一級A標才能排入潑機河,最終流入長江。”申龍帥介紹道。

潑機鎮是一個人口大鎮,生活污水處理是該鎮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難點。近年來,潑機鎮盯住老百姓的“下水道”,針對污水體量大、處理設施老舊等問題,抓住“廁所革命”和“污水管網整改”的契機,項目化推進潑機污水處理廠建設,以納管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方式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改善了潑機集鎮污水亂流的現象。

53歲的黃佑忠一直住在潑機鎮,可謂見證了集鎮這些年的環境變化。他高興地說:“以前各家的髒水沒地方排,有的直接排到街道上,有的流進河溝裏,搞得集鎮髒兮兮的。自從政府把污水處理廠建起來,髒水都排到污水管道里去,環境越來越好了。”

處理好“垃圾桶”問題也是打造“綠美潑機”的關鍵一環。據悉,潑機鎮通過村委會主導、村民自治的方式,積極發揮村民議事委員會作用,深入開展垃圾治理,探索建立了農村垃圾治理機制,在張基屯小地古村民小組建設了日均處理量達30—35噸的垃圾中轉站1個。目前,全鎮配備1714名保潔員開展鄉村全天清潔工作,16輛垃圾車轉運生活垃圾,全力保障鎮內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有序開展。

吳傑作爲小地古村民小組的組長,自2022年潑機垃圾中轉站投運後,他便多了一個垃圾中轉站管理員的工作,每日都在爲打造“綠美潑機”忙碌着。他說:“以前我們村的垃圾都是靠焚燒處理,不僅污染環境,還臭氣熏天,人口多的人家偶爾還會因爲誰去燒垃圾而鬧矛盾。現在好了,村裏的垃圾車定期來收垃圾,大家再也不用因爲燒垃圾而吵架了。”

隨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和諧共生”這一生態修復理念的深入踐行,如今的潑機河一派水草豐茂、碧波瀲灩的盎然景象,整個潑機鎮正在煥發“綠美”勃勃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