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一張笑臉、一頭烏黑濃密的捲髮、一身棗紅色的旗袍……家住天河區鳳凰街的賀偉羣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客家嫂。作爲廣州天河的客家人,她對家鄉鳳凰街的山水、人文風情無限熱愛。退休後,好學、愛分享的她,爲傳承客家文化注入一己之力。

賀偉羣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客家嫂。

公園裏的文藝展演、學校裏的客家竹編傳承課堂、社工站裏的客家美食製作課堂……常常能夠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作爲鳳凰街社工站的一名志願者,賀偉羣逢叫必到,是社工們喜歡的“羣姨”,也是小朋友們喜歡的“客家奶奶”。

唱響客家山歌,唱鳳凰、贊鳳凰

鳳凰街是廣州市內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裏保留着濃厚的客家農村特色,客家山歌、婚俗等民間風俗傳統保持完好。天河區嘉禧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鳳凰街社工站負責人鍾海丹告訴記者,鳳凰街柯木塱村、漁沙坦村的原住村民是由梅縣遷入的客家人,這裏的客家山歌已經有近300年曆史。“我們進村進社區走訪時瞭解到,凡是村民比較集中的地方往往都有專門的歌墟活動場所,形成規模的就有漁沙坦市場、柯木塱公園、銀排嶺公園等固定的歌墟點。”鍾海丹介紹,其中,鳳凰街鬥歌場銀排嶺公園最爲熱鬧,鬥歌日期間,常常擠滿唱山歌的街坊。

俗話說,“客家地方纔女多,個個都會唱山歌”。退休之前,賀偉羣對唱山歌不算在行。2013年退休之後,她開始跟着柯木塱村客家山歌隊的姐妹們,在銀排嶺公園學習唱客家山歌的技巧。“唱腔、曲調、唱詞這些大家都是自學,互相摸索。”賀偉羣說。

近年來,在鳳凰街文化站、鳳凰街社工站支持下,賀偉羣和姐妹們還有了在室內練習的機會。“最熱鬧時,50多個人一起唱山歌。山歌的歌詞、曲譜都是即興的,大家在一起對唱,時間過得飛快。”賀偉羣介紹,客家山歌以清唱、對唱爲主,取材內容廣泛,“過去,客家山歌主要是情歌對唱,對面的阿哥唱一段,阿妹唱一段。經過學習,大家突破了歌詞的侷限性,開始自己編歌詞。我們住在鳳凰街,家鄉的山水、故事、人,都是歌唱的素材。春天鳥語花香,看到街頭巷尾漂亮的紫荊花、木棉花、炮仗花,大家也會編成歌詞唱出來。”

客家嫂唱山歌,唱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對文化傳承的希望。近年來,鳳凰街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活動,積極推進非遺項目“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傳播。以山歌爲載體,賀偉羣和姐妹們不僅積極參與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還將垃圾分類、文明交通等融入客家山歌的韻律中,形成鳳凰地區一首首地道又別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唱出文明鳳凰新風尚。

傳承推廣客家竹編、客家美食,越付出越開心

和客家山歌一樣,客家竹編手工藝也是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澱的藝術瑰寶。在賀偉羣記憶裏,鳳凰片區多山多竹,山下多農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裝稻穀、紅薯的籮筐,放瓜果的菜籃子,出門用的斗笠等,均是竹編制品。因此,對何時進山砍竹子、如何破竹子、如何編織竹編,賀偉羣都瞭然於心。“十一二月的竹子比較老,韌性才能達到要求,做出來的竹子更結實……”

賀偉羣在漁沙坦小學教孩子們客家竹編。

2019年起,爲讓更多青少年感受竹編文化魅力,鳳凰街社工站聯合漁沙坦小學開展客家竹編手工進校園活動。作爲隨堂志願者,賀偉羣協助社工,帶領同學們在“一壓一挑”“一經一緯”中,體驗製作竹製藝術作品的快樂,感受鳳凰街客家人的勤勞。

客家人勤勞,也愛喫更會喫,賀偉羣也是一名擅長廚藝的客家廚娘。釀豆腐、酸梅鵝、三圳釀粄 、客家甜粄……對賀偉羣來說,烹飪這些客家經典美食可謂手到擒來。其中,她烹飪的酸梅鵝更是一絕。鳳凰街社工站曾多次邀請她擔任客家美食小課堂的主廚,向美食愛好者傳授酸梅鵝的製作祕訣。“先把橄欖、青梅用醋泡好,再用蜜糖把鵝、酸梅、橄欖放在一起煮,這樣做出來的酸梅鵝好喫。”賀偉羣說。

除了積極傳播客家文化,賀偉羣還熱心參與社工站組織的志願服務活動,到村內探訪孤寡老人、殘疾人。“只要是助人活動,我都很樂意參加。能夠爲客家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我非常開心。客家山歌、客家竹編,只要有人願意學,有小朋友願意坐下來聽,我都願意教。只要老人們有需要、社工站有需要,我都願意上門送關心!”賀偉羣說,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客家山歌,主動學習製作客家美食、客家竹編,非常開心。

相關文章